回覆列表
  • 1 # 千尋心happy

    我最近看了劉萍主編《這樣做父母就對了》,其實特別適合即將步入人生下一階段的年輕人看看。

    推薦理由:每個人都是從一個懵懂的孩子長大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難麼幸運,被父母用恰當的方法養育長大,父母的對教育的無知總在不經意間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長大後,那些曾經受過的傷,留下疤痕在內心深處隱隱作痛。不要緊,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努力療愈自己。不要責怪父母,他們也有自己的傷痛,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向上成長,給自己未來的孩子最佳愛的呵護,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好的成長。

    內容簡介:

    《父母這樣做就對了》是《婚姻與家庭》雜誌《心理會客廳》欄目文章的結集,同時也是應中信出版社之邀,精選了其中19位心理學大師對於親子關係問題的獨特見解結集。

    本書由多位資深記者深入採訪武志紅、賴佩霞、李中螢、林紫、簡·尼爾森、蘇珊·佩羅等國內外心理學大師、專家關於親子教育中19個痛點問題的解決方案。告訴迷茫的我們如何與內心的自己、與父母和解,如何與孩子深入心靈的連結,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同自己和孩子一起快樂地學習與成長,度過一段難忘而又意義非凡的人生之旅。

    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一道道傷痕,身為90後的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做一個大人轉眼卻也即將為人父,為人母,或已經成為人父人母。

    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父母爭執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你是否還記得父母成天緊盯著你的成績排名,跟隔壁家的小明做比較?你是否還記得父母全盤否定你興沖沖的想法,令你當頭一棒,變得心灰意冷?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忙,媽媽也好忙,老師不喜歡你,同學也不喜歡你,你總是形單影隻?你是否很迷茫,感覺到自己沒有力量,覺得生活充滿了無奈與無助……

    如果自己的父母能多懂一些育兒知識,他們就不會那樣做,是不是對我們的成長影響會更好一些?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童年缺乏父母愛與關注的孩子,對自己很難形成強烈的認同感,與同齡人相比會顯得很沒有自信、膽小。

    每個人都是從一個懵懂的孩子長大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難麼幸運,父母用了恰當的方法教育孩子,父母的對教育的無知總在不經意間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長大後,那些曾經受過的傷,留下疤痕在內心深處隱隱作痛。不要緊,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努力療愈自己。不要責怪父母,他們也有自己的傷痛,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向上成長,給自己未來的孩子最佳愛的呵護,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好的成長。

    正如黃淑文老師說:“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需要把自己還原成一顆種子,重新長成自己。放下權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實相處;放下指責,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要不斷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葉,最終圓滿自己的人生,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

    劉萍(主編),筆名子魚,婚姻與家庭雜誌社總編輯、常務副社長,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專業研究生,中國婚姻家庭研究理事,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

    武志紅(口述),資深心理諮詢師,國內知名心理專欄作家。著有《為何家會傷人》等書,作品銷售超過百萬冊。

    李中瑩(口述),華人世界國際級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大師。已出版著作《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讓百萬孩子受益,被譽為父母寶典。

    李雪(口述),心理學者,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詳結童年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林紫

    我們陪伴父母,父母陪伴孩子。願更多的父母讀到此書,願更多的孩子健康的成長。

    賴佩霞

    一個生命透過父母的身體來到世界,這是何等神聖的安排;祝福天下的父母都能從養育兒女的過程中看見自己“愛”的能力,而且日漸成長……

  • 2 # 厚重且寬廣

    比較反感這類過來人的心靈雞湯似的文章,判斷力,標準,應該是自己去獲得的,而不是別人用文章感化你,書麼,當然要讀,我認為找到一本自己不喜歡而拒絕讀下去比大家都在讀而我也要讀更有腔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錢不還、電話不接簡訊不回、不知道住址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