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BLiu

    但是可以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這種預測不靠譜,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因為,立秋的日子相對固定,它是太陽過黃經135°的時刻,在日曆上是8月7日到9日。所以就談不上遲早的問題。立秋是陽曆上的東西,和陰曆其實不相干,所以“在陰曆上的遲早”就站不住腳。這樣說,可能還有人不服。那麼,再進一步說一說:現在的陰曆和陽曆的對照關係,是三百多年前崇禎年間最後一次曆法大修訂時定下來的。那一次修訂,參與修訂的徐光啟和外籍專家義大利人湯若望等還編譯或節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介紹了西曆、日地關係等等基礎理論。編了五年之後,又經歷了十年間八次與舊法實測較量,最後崇禎“深知西法之密(精密)”,親自批准推行新曆。所以,那次兩暦的對照關係是經過有成熟的基礎理論支援的系統性的修訂定下來的,以後沒有再做涉及基本演算法或基礎理論的修改。這就告訴我們,哪一年立秋在陰曆曆本上的哪一天,三百年前就說好了,天文學家沒辦法預報幾百年間每一個具體日期的天氣。再說,立秋在哪一天是全國一樣的,你憑什麼說那一天全國從南到北都是“熱死牛”或是“冷颼颼”?

    也有人改個口,說那個遲早指的是交節氣的時刻。根據上述的同一道理,這個說法也同樣站不住腳。

    一句話,編曆本的天文學家不做氣象預報。

  • 2 # 浪遏飛舟389999

    你說的俗話,“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熱死牛”。肯定是有一定地域性的。因為我國幅原遼闊,地域廣大,經緯度差距很大,所以季節氣候差別亦很大。我們黃準平原豫魯蘇皖地區也流傳一段俗語,叫做“伏包秋,冷嗖嗖。秋包伏,熱呼呼”。如此說來,今年立秋在三伏裡面,是屬於伏包秋,冷嗖嗖。而這不是與你說的俗語今年是晚立秋,熱死牛正好相反嗎?

  • 3 # 讀書文史

    這個問題問得挺有意思。現在將近七月份,距離立秋還有一段時間。七月份的天氣,炎熱無比,30多度的高溫讓人喘不過氣來。到了立秋,暑去涼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普遍有所降溫。

    俗語所說的:“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冷颼颼”,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人們以農業生產為主,但是絕大部分人又不知道準確的時令季節。在古代,有陽曆和陰曆之分,陽曆主要是根據太陽的執行規律來制定的,而陰曆這是根據月亮的執行規律來制定。但是呢,由於陽曆跟陰曆年份並不是都是對應的,它的時差有時候會非常大,因此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特別調整,從而以此來適應迴歸年的長度。

    因為陰曆沒有辦法準確的反映氣候的變化情況,所以古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根據太陽執行的黃經角度制定了24節氣,以此用來指導農業生產,而立秋則是其中的第十三個節氣。

    “早立秋”、“晚立秋”是如何區分的呢?

    古人對立秋的時間是有劃分的,在凌晨0:00到中午12:00之前的立秋被稱為早立秋,中午12:00到晚上12:00的立秋則被稱為晚立秋。查了一下,2019年的立秋時間是8月8日(七月(小)初八)3: 12時57分,所以屬於早立秋。(對於立秋的早晚問題,還有其他的方法判斷。)有人可能想問,立秋日期又是怎麼算的呢?這裡涉及的內容有些複雜,需要用到公式算術,這裡簡單順帶一下: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5,20世紀=8.35。例: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早立秋,在上午前,早晚涼嗖嗖;晚立秋,在下午後,熱死牛,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有一定的道理。還有句俗語說“秋後一伏熱死人”,這實際也是對立秋氣溫變化的一種描述。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性,我國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一樣,不可能都做到統一的氣溫。立秋時是熱還是涼爽,主要還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氣候來決定。

  • 4 # 農技廣播站
    “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冷颼颼”

    我們先來看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如果立秋晚的話,那麼立秋之後,還是會有一段比較熱的時間。如果立秋早的,那麼涼快的天氣就會來的比較快。

    咱們先不說這句話在現在的生活中還適不適合,先來看看“早”、“晚”都指的是什麼時間段?

    很多認為這個“早”是看立秋處於農曆月份的上半月還是下半月,上半月就是“早秋”,下半月就是“晚秋”,但是這種說法其實多數人並不認可。

    更多人認為的“早、晚”指的是“早上、晚上”,因為農村還有種說法叫做“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能增添“早、晚”指的是“早上、晚上”的可信度。

    那麼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2019年08月08日03:12:57,農曆七月初八。不管是上述說法中的哪一種,今年立秋都算是早立秋。

    但是即便今年立秋早,天氣也不一定會“冷颼颼”,畢竟有時候“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在一頭”,天氣炎熱或將還會繼續。

  • 5 # 文化旅遊專家

    這個要看七月份降雨情況,如果七月份的雨下到了15日以後,基本上這個夏天最高溫不會到40度,如果七月份的雨在10日之前就停了,這個夏天溫度會過40度,這個經驗只限於武漢及周邊地區,北方乾熱不適宜根據雨量判斷

  • 6 # 丁開正教易經

    其實這個問題與立秋的時間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幾乎每年的立秋都是在陽曆的8月7號或8號。你所提出的這句諺語是對三伏天而言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三伏天的計算方法,從夏至節氣開始,第三個庚日起為入伏(此為六十花甲記日法)庚是十天干之一,10天一個迴圈。三伏天一般初、中、末伏各10天共30天,這是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的正常情況,如果出現5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則三伏天共計40天。夏至節氣是每年陽曆6月22號左右到立秋這段時間幾乎是固定不變的,但干支記日法由於月大月小的原因,夏至後的庚日到來就不固定,越早到來則出現5個庚日的機率越大,則伏天會更長,也熱得越久。 今年三伏天: 具體時間:6月22日夏至,次日為庚寅日,7月12日為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7月22為第四個庚日,8月1日為第五個庚日,8月8號立秋,所以,今年三伏中伏為20天,伏天總共40天。 7月12日到7月21日為初伏 10 天, 7月22日到8月10日為中伏 20 天, 8月11日到8月20日為末伏 10 天。

    由此可見,今年2019是屬於晚立秋。

  • 7 # 農村泉水有點甜

    相信大家都覺得,下次才剛剛過去,現在說立秋是不是有點太早了,畢竟天氣剛剛正式步入比較熱的階段,而且還沒有正式入伏。雖然說現在天氣已經非常的炎熱了,但是最炎熱的時間還沒有到來,每年最熱的時間段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而今年入伏在7月12日,正式步入2019年最熱的階段。而且今年的三伏天要持續40天,出伏的時間是8月22日。

    相信大家對於立秋的理解,都是立秋一過的話,天氣就會逐漸變得涼爽起來,天氣就不會那麼熱了。但是今年的立秋剛好和三伏天相撞,今年立秋是在陽曆8月8日,而這段時間還處在三伏天當中,所以跟立秋先掛鉤的話,可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畢竟三伏天是每年當中最熱的時間段,這個時候立秋,天氣怎麼可能會變得涼爽了,而且8月8日離,三伏天結束還有10多天的時間。不過事實就是如此,今年的立秋就是在陽曆的8月8日,處在三伏天。所以我們吃的冰鎮西瓜的時候,不知不覺可能已經入秋了。

    那麼農村俗語“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涼颼颼”,這句農村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2019年到底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

    其實人們判斷立秋是晚還是早,主要是根據立秋的時間點來判斷的,因為每年立秋的時間點都不一樣,有時候發生在上午,時間有時候發生在下午或者晚上。所以人們為了區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以中午12點為分界線,如果是在中午12點之前的話,那麼就是找立秋,而如果是在12點之後,就叫做晚立秋。今年立秋的時間點是在8月8日的凌晨3點12分57秒,如果按照傳統的說法,那麼2019年就是屬於早立秋。

    根據農村這句俗語的意思來看,如果立秋晚的話那麼今年在立秋前後天氣會非常的炎熱,而如果立秋早的話那麼天氣會相對比較涼爽。因此從這句話的意思來判斷,今年早立秋,那麼在三伏天的時候,可能天氣不至於太熱,在立秋之後天氣會變得越來越涼爽。而且今年立秋的時間段是處於末伏的階段,末伏也就是三伏天即將結束的階段,所以天氣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炎熱。因此今年我們在三伏天的時候,將會迎來涼爽的秋天,大家覺得我分析了有道理嗎?

  • 8 # 三農天地

    這幾天在我們南方這裡氣溫非常的高,連續好幾天高溫天氣,很久沒有下過雨了,真的希望它能下場大雨降下溫,在室內工作的人可能也感覺不到天氣有那麼的炎熱嗎?因為都吹著空調,不知多涼快呢。對於室外工作和種植農民來說,簡直是酷暑,幹活汗流滿面的,多希望這個炎熱夏天能早點過去呀。

    翻開日曆一看,一個帶著涼意的節氣也快到來了,那就是立秋。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隨著立秋的到來就代表進入秋季啦。終於可以度過炎熱夏季,盼望迎來涼爽的秋天,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過了立秋也會持續炎熱一段時間,並不能說過了立秋就陰涼了,在農村也有這句俗語:晚秋熱死牛,早秋冷颼颼。說的是關於立秋的早晚時間來決定天氣炎熱還是陰涼?其實說的有道理嗎?下面和大家講解一下。

    立秋每年的時間都有所不同,去年記得是陽曆8月7日,今年是陽曆8月8日,在陽曆上相差不大,而在陰曆(農曆)上相差就有點大了。在農村,關於這句俗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在立秋當天的農曆日期來確實早晚秋的。比如立秋在農曆六月的,那就是早秋。如果立秋在農曆七月的,就是屬於晚秋,今年立秋是農曆七月初八,所以就理解為晚秋了。

    第二種說法:以進入立秋的具體時間點來區分的。比如在早上12點之前時間進入的算早秋,在下午之後進入的就算晚秋。今年立秋時間是凌晨3點12分,所以算是早秋了。

    從以上兩種說法來看,用農曆來算就屬於晚秋,用立秋當天具體入秋時間來算的話就屬於早秋了。因為每個地方的風俗說法不同,所以造就了兩個版本出來。其實它們的解釋都是一樣,進入早秋那接下來就證明天氣比較涼快,沒有那麼炎熱。如果進入晚秋的話,那接下來的時間還會非常的炎熱,所以過去人們用熱死牛來做比喻。

    其實這句話俗語並不能作為根據早晚立秋做出氣溫的指導意義。有氣象平臺曾經研究過最近幾年立秋的早晚時間,對比資料後,它們的平均氣溫相差很小,並沒有差別太大。請看下圖就知道了。

    早晚秋和天氣熱不熱沒有明顯的關係。特別是現在的天氣比較多變,而且全球變暖等因素,還得看天氣形勢,比如部分地區受到太平洋熱帶氣壓影響,會造成炎熱,所以並不能用早晚立秋來斷定的。所以大家對這句俗語不必太較真。

  • 9 # 農事農忙

    人就是一個矛盾體,熱的時候喜歡冷,冷的時候喜歡熱。這樣冷熱交替,一年復一年。夏至剛過,酷熱天氣已正式開啟,三伏天氣還沒有到,就開始盼望著立秋的到來。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秋天正是開啟的節氣。按照往常,立秋是否涼快取決於立秋的時間,有些年是比較涼快,有些還是有“秋老虎”的說法。在農村,我們村的老知識份子老陳,講述著“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含義,他把這話說得非常徹底。下面,我們來聽聽老陳的看法。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老陳將這句俗語分成兩部分,也就是把立秋那天分開兩個時間段。立秋以中午12點開始劃分,中午之前立秋算是早立秋,中午之後立秋則為晚立秋。非常怕熱的我趕緊檢視一下日曆,2019年立秋時間為8月8日03:12:57----8月23日18:01,按照老陳多年以來的經驗,2019年為早立秋,這樣立秋之後天氣就會比較涼爽,尤其是早晚涼颼颼的,就不會熱的抓狂。本次的立秋又屬於三伏天的末伏。如果是晚立秋,那麼立秋之後天氣還是會越來越熱,甚至可以把躲在水裡的水牛都熱死,這就是“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覷。

    今年的立秋是陰曆七月初八凌晨三點多開始,屬於早立秋。對於我們怕熱的人來說是值得慶幸的,包括對於農耕作業的農民,更是一件可喜的事。作為以農耕為主的我們,每天必須頂著烈日去農作,不然來年的農作物收成肯定很低。天氣涼爽,農田水得到灌溉,農作物就可以長得更好。同時也對在外打工的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在室外(如工地,室內作業等工作)多幹幾天,何樂而不為呢?

  • 10 # 瞳影簡生

    回想過去的農村很容易聯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全靠天”,就是指我們農民這一年辛苦的勞作,能不能豐收都要看是不是風調雨順的一年,而這判斷的依據就是節氣!節氣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將太陽週年運動分為24等分,每15°為一個節氣,立秋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俗話說:“落葉知秋”,此時已偶有秋風掃落葉,預示著秋天降至,氣溫回落的轉折點,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秋天,因為這天后氣溫仍然較高,我們農民管立秋後的炎熱稱為“秋老虎”,只是晝夜溫差拉大,農村更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說,這是何意呢?

    在秋天的氣溫定義上5天的平均氣溫低於22°才算真正的秋天,而立秋是每年陽曆的8月7~9日炎熱依然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過去農民將立秋的陰曆在6月或7月判斷早或晚,像立秋在陰曆6月,那麼就算是早立秋,這樣陰曆的7月就會出現在陽曆9月當然“冷颼颼”;如果立秋在陰曆的7月,那麼就是晚立秋,這樣陰曆的8月就會出現在陽曆9月當然“熱死牛”。

    今年的立秋在2019年8月8日,陰曆的7月初8情人節的第二天,應該算是“晚立秋”了,用這句話判斷今年的立秋後仍要“熱死牛”了,但是是否早立秋真的會“冷颼颼”呢,從科學的角度講,還要看副熱帶高壓南落過程是否長期盤踞與南方地區而定,每年秋後的一伏“秋老虎”並不完全是靠早立秋和晚立秋去判斷,這始終涵蓋了過去農民只看陰曆的年代,人們只能按照陰曆來判斷立秋後的氣溫,屬長期積累經驗之談,而且也能大體的反應出氣溫的大概變化,所以過去農民流傳下來的諺語也並不是不切實際,而是過於依靠眼前的實際,而疏忽了一些當時能力無法判斷的變化。

  • 11 # 宗元三農堂

    對於農村一些節氣、氣候的俗語是祖祖輩輩農民經過長時間的農業生產、氣候、氣溫變化等規律的經驗總結。目前是炎熱的夏季,即將入伏,每年的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一般30天或者40天,今年是40天,伏天比較長,今年入伏時間是7月12日,結束的時間是8月20日。立秋一般是三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每年立秋大約在陽曆8月7號~8月9號期間。立秋了,意味著秋天來了,天氣涼爽了。但立秋的早晚影響著氣溫的熱冷,比如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對於農村俗語“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究竟是什麼意思?要明白這句俗語,首先要弄懂什麼是早立秋?什麼是晚立秋?以什麼時間點作為分辨的標準?按照農村農曆的立秋的概念,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其中立秋在中午12點以前立秋叫早立秋,中午12點以後叫晚立秋。明白了“早立秋”與“晚立秋”的含義,對於這句俗語就不能理解其意思了,也就是每年立秋在半夜零點整到中午十二點整之間立秋,天氣會變得冷颼颼的,非常涼爽;立秋在中午12點整到夜間24點整之間,氣溫還是非常高,不必三伏天涼爽多少,有時立秋後雨水比較少,氣候乾燥少雨,更顯得溫度高熱悶,甚至能熱死耕地的牛。因為在過去都是用牛耕地拉犁,所以農村耕牛比較常見,在這句俗語裡用熱死牛形容天氣非常熱,現在農村裡牛比較少了,都是機械化作業。總之,2019年的立秋時間是陽曆8月8日,農曆七月初八,凌晨3點12分57秒。今年按照早、晚立秋的時間分界點來看,屬於早立秋。“落葉知秋”,“秋風掃落葉”,這些都是典型的秋天的到來的典型的特徵。立秋後,秋高氣爽,強對流空氣減少。有的人質疑,立秋時間還在中伏,應該很熱,根據氣溫變化,屬於晚立秋。其實每年立秋後,都有“秋後加一伏”之說,農村通常稱呼為“秋老虎”,也就是即使立秋了,天氣依舊炎熱一段時間。但是立秋後,早晚溫度低了,氣候變得涼爽了,只是中午溫度高。立秋後不會再有“日出江花紅勝火”的說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比男人少三成多,剩男咋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