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屋傳習所
-
2 # 拙平居士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對老董的普遍刻板的認知,但是,人是活生生的,不是某個扁平的撲克牌。天人感應,三綱五常非常符合,漢武帝統治的要求。他是王朝的一大功臣,對王權的合理性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論上的支援和確認。對於傳統文化的禁錮和破壞,他要承擔很大的責任。當然,沒有他,也會有王仲舒,李仲舒。他自己也是一個悲劇。
-
3 # 小江讀史
董仲舒,漢朝的大儒,其最大的貢獻是發展了儒學,把儒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首先,筆者認為評價一個人,要分析他的對歷史的影響,對董仲舒的評價關鍵在於評價他的思想主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考慮積極作用,當然要考慮其不足之處,但不足之處是次要的。以下先整理董仲舒主要的思想主張,然後分析其思想主張,從而推出其合理性,最後再對董仲舒得出一個總的評價。
一、“天人感應”學說和“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董仲舒將自然災害的發生歸結於天,天擁有兩種屬性,一陰一陽,陽是表示上天的恩澤,陰是上天的懲罰。朝代、社會的更替,都是因為上天的懲罰;一切好的時代的開始是因為上天的恩澤。他認為作為一名君王,如果不實行“德政”“仁政”那麼上天會降災,使君主喪失統治權、江山淪陷。因此君王應該效仿、學習天,將“德政”仁政恩澤於百姓。董仲舒繼承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又結合了陰陽五行學說,這種思想,勸說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王的暴政,但也成為君主證明其合法性的一個工具,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提出的“君權神授”就是如此。
二、“三綱五常”學說。三綱分別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分別是仁、義、禮、智、信。他為封建社會整合一套儒家倫理秩序,對國家而言,鞏固了封建社會的專制政權,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對百姓而言,強化先秦時期的宗法觀念,使國家上下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這種思想,在我們當今社會,一部分是可以借鑑吸取的,但在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即使是它具有剝削不平等的因素,我們不能以現代社會的評價標準去評判其合理性,要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條件去分析,才能找到客觀的答案。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大一統”。董仲舒提出這思想,那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漢初實行黃老政治,主張無為而治,經過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天下疲敝蕭條,到了漢文景帝時期,恢復了國家的經濟,國力逐漸強盛起來,但景帝時期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因此到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了時代的一個需要。
總之,董仲舒提出的這一整套學說,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讓儒學發展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讓儒學的地位提升到一個國家的高度。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儒學發展的走向,為後世儒學的改革起一定的借鑑作用,如程朱理學;他為鞏固國家的秩序、維護大一統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影響不僅僅是漢武帝一朝,而是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然而,其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時代、社會條件的不同,董仲舒身處封建社會,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階級性。因此筆者評價董仲舒,主要從其對歷史的貢獻出發。
回覆列表
董仲舒的影響力藉助政權力量影響了每一箇中國人,把儒學推到了國教的地步。喜不喜歡都無法迴避他的影響力。儒學發展到理學那句“存天理滅人慾”,讓部分人驚的掉了下巴繼而憤怒。這句話的本意如果如此簡單粗暴,儒學能屹立千年?誤讀的成分有,我就是誤讀的一份子。所以不喜歡太理性。儒學到理學,儒家到儒教中間有多遠我真不知道,但恢宏體系還是讓人仰視,儘管不一定理解。
董仲舒真正的讓主張在治理層面發揮了功效,時代幸運眷顧非孔孟機遇能比。至於走著就走到了桎梏身心乃一家獨尊之必然。其利弊一體互表的複雜體系至今未破解。有沒有文化轉基因組合化融為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動能,就看中國智慧的歷史機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