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昌林畫國畫

    我同意他的看法。

    為了恢復人們對生活的新鮮體驗,使人們感覺到事物的活的存在,為了“使石頭成其為石頭”,人們才創造了藝術。藝術透過將事物“陌生化”,透過增加感受的難度和延長感受的時間,從而讓人們對平日視而不見的尋常世界產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在藝術中,感受過程本身就是目的,感受物件是無足輕重的。一種新的藝術能使人重新感受世界,使事物復活,但若干年後,當這種新的藝術不再新穎,當它的形式光芒在人們的感受中被磨蝕、消褪,也即“風化”時,它便喪失了其陌生性,人們不再看見它們、感覺它們,卻認知它們、援引它們。藝術形式的創造與老化的過程,也就是藝術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托爾斯泰之所以能創作出陌生化的作品,首先在於他拒絕認知事物,而是把事物當作第一次看見的樣子來描寫,好像它是第一次發生一樣,例如他對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鞭笞的描寫便是如此。另一方面,在具體的寫作中,要不斷變換視角,擇取一個為大多數人所忽略的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和描繪,從而把熟悉的體驗變為陌生的。例如托爾斯泰在小說《霍爾斯托密爾》中,從馬的角度來表現當時受壓迫者對農奴制的感受。

    千百年來大量關於愛情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不計其數,但為什麼愛情是藝術永恆的話題?就是因為體驗愛情的方式不一樣,不同的方式創造了不同的愛情,因為方式的不同,賦予了題材新的活力。

    為什麼說被創造物無關緊要呢?藝術家的終極目標是創造,被創造物只是這個過程的產物,藝術家要的是創作過程中的享受,也就是因熱愛創作而創作,過程中可以得到靈魂的昇華及自我存在與突破的價值,這是終極目標。因為方式本身就已經展示了創造物了,創造物是隨著方式的出現而出現的,當方式展示結束的時候,創造物就只是個標識,在藝術中無足輕重。

  • 2 # 填格

    謝邀!

    維.鮑.什克洛夫斯基,出生在聖彼得堡一個教師家庭,成人後入聖彼得堡大學歷歷史語言學系學習。1914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語詞的復活》、1925年出版了《散文理論》標誌著俄國形式主義誕生。

    形式主義是個文學批評學派,簡單的講就是主張文學語言有別於日常語言,有其形式上的特點,而他們就是要找出其特殊的形式和具有美學功能的文學手法。他們認為:我手寫我內心的日常生活語言,不足以抒寫文學。文學語言必須具備一種literariness(文學質素)才能使語言獲得新生命。或者換言之,非常重視文學處理手法,尤其語法、結構、意象或特殊節奏模式。完全一件文學作品會經過兩個階段:pre-aesthetic(前美學)階段是未經處理的日常生活rawmaterl(原始材料),而美學階段是經過文學手法處理後的藝術成品。簡言之,(去熟悉化),或者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語言或整個形式處理上的文學表現,卻強調一種能讓讀者產生strangeness(陌生感)的效應,藉此走出通俗世界,進入作者的精緻巧思。

    二十世紀是戰爭、革命此起彼伏的時代,也是科技、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時代的激變給予人們思想意識以巨大震盪,思想意識的震盪又促進了文學藝術和文學理論的千變萬化。任何一個世紀沒有湧現過如此變化多端的文學流派,亦沒有出現過如此層出不窮的文學理論。但我們又知之多少?全面瞭解、接觸人類所創造的不同文化,或加以改造,或曰與之鬥爭,才能使自身得到豐富和發展,這才是意義所在。而不是評判那個文學藝術理論對不對與好不好的問題~謝謝!

  • 3 # 微兒美術

    古今中外存留下來的偉大藝術作品,欣賞完之後大部分,或多或少會覺得作品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感覺。

    本人在十餘年的美術創作中也在學習和體會。

    首先創作的初衷,想表達什麼。(感性)

    其次,用什麼形式來表達。(理性)

    再次,創作過程。(理性➕感性)

    有的成為了經典,有的不為人知,這是取決的現實的社會。

    藝術的起源和意義都不在於藝術本身。

  • 4 # 繞指柔手繪

    他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文藝是獨立存在的自足體,藝術獨立於生活,但又不是對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詩歌不是形象性的,它是詞語的安排和加工的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是個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