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乙探史
-
2 # 默雷
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
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其中的梁父、云云、亭亭、會稽、社首,都是山名,封和禪是兩件事,封在泰山,禪在梁父、云云、亭亭、會稽、社首等山。《千字文》中有一句“禪主雲亭”,說的就是禪在云云山、亭亭山。你就當是真的吧。
-
3 # 還沒說我是大地的芽新
不知名的小“景點”,“剛剛建好的”就AA AAA 級別了。
泰山幾千年的歷史和人文及地理等等 沉澱,是世界的瑰寶。
-
4 # 閒看秋風999
封禪,是古人的一種原始崇拜;其最早起始時間已經無法考證,因為就連黃帝此人是否真正存在過現在也仍然存疑。
古人對於“上天”的瞭解(對於自然災害以及自然災害與人的關係)是完全不瞭解的,因此將一切的期盼都寄希望於上天;同樣也會向上天彙報凡間發生的事兒。
這種彙報工作由誰來做或者由誰來主持呢?統治者當然就成了當仁不讓的角色——因此,中國人的人文始祖黃帝就被假設為第一個在泰山封禪的人。
封禪和後來的儒生或者說孔子的傳人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因此也不存在所謂儒生附會之事。
在中國古代,“封”和“禪”是一件事的兩個不同程式,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樂史 《廣卓異記·五十四年內祖與孫封禪》:“凡五十四年內,祖與孫封禪,自古帝王無比。”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禮樂》:“説者謂封禪取高厚之義,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報天,附 梁父 之厚以報地。”
古代封禪一般在 泰山 舉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舉行的。
《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八年》:“時有請封 會稽 禪 國山 者,上命諸儒草封禪儀,欲行之。”
據說,泰山上還有一顆“封禪樹”。相傳秦始皇 封 泰山 後,下山遇暴風雨,躲避於一松樹下,因封此樹為五大夫(官職)。後人亦稱之為“封禪樹”。
清 吳偉業 《八風詩·東北風》:“萬乘雨休封禪樹,八神波斷 羨門山 。”
最早封禪泰山而且有據可考的應該是秦始皇了,除了上述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外,秦代的一些記錄秦始皇功績的文字尚有字跡遺存,其中《泰山刻石》尚存九字,就在泰山下的岱廟中庭,相傳是李斯的筆跡。
-
5 # 像夢一樣自由的葫蘆娃
我地地道道的山東德州人,每年初一都要去泰山祈福。至於有沒有封禪,確實不太清楚。不過我們說的泰山老奶奶,是碧霞元君。
-
6 # 戴飛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較為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唐玄宗封禪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 宋真宗封禪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號,此後,明清兩朝將原來的封禪改為了祭祀。 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秦始皇 始皇28年(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漢武帝劉徹 元封元年(前110年) 封泰山、禪肅然山 元封2年(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5年(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前104年) 封泰山、禪蒿里山 太初3年(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天漢3年(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4年(前93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徵和4年(前89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東漢光武帝劉秀 建武32年(56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章帝劉炟 元和2年(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劉祜 延光3年(124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文帝楊堅 開皇15年(595年) 壇設祭泰山 唐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開元13年(725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宋真宗趙恆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清聖祖玄燁 康熙23年(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42年(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曆 乾隆13年(1748年)至乾隆55年(1790年)之間,前後10回祭祀泰山
回覆列表
有記載的第一個封泰山的人是黃帝的祖先、伏羲(大皞)的後人無懷氏(鹹鳥),是巴(肥)人的祖先,居住在泰山西南的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