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繫兒童文學
-
2 # 清月的三畝地
我以前也是渴望被人理解,被人陪伴。後來慢慢的習慣了一個人。真的很舒服,很自在,有很多時間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裡。
-
3 # 大偉2311769
渴望被別人理解與習慣獨處,其實都是個人心理活動的狀態,都有著鮮明的個性,此一時彼一時,可能兩種狀態下,對於主人翁都是快樂的,或者消極情緒。有時候個人主觀上非常強烈地意識,如被別人理解、習慣獨處等等,往往有想法的,卻不一定如願以償。
健康的心理,應該是隨遇而安,有著和群的基本特點,而對學業、本職工作高目標的追求,是有著定量定性的方法的,不會是理論的、口頭的,而是事而非,以致擾亂自身的思緒、情緒,打亂自身的生活節奏。把被人理解定為大目標的組成部分應該是不錯的,但它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是受到組織、他人尊重、讚美、互助為表現形式,所以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併成為尋求實現目標的基礎,在有效的管理機構和制度下,可以伴隨著物質和精神獎勵,成為鞭策自已的動力!而抽象的、孤立的所謂被人理解,則欲速則不達。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做到了,也有可能自然而然融入集體,從而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快樂!
-
4 # 情感咖房
渴望被人理解到習慣獨處是何種感覺。
渴望被人理解的人一般比較內向和缺乏主觀判斷力,對自己缺乏信心。
因為內向,因為缺乏自信,慢慢的變得喜歡獨處喜歡寂靜。
這是一種不被人理解,卻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讚揚,被人認可的心理。
從渴望被人理解到習慣獨處這個過程是無奈而寒酸的。
就像黑暗中的孤舟渴望看到燈塔一樣。
就像沙漠裡的駝群渴望看到水源一樣。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願意給點鼓勵和安慰.
相信比其他任何話語都重要。
慢慢的習慣了獨處,發現了自己內心世界的美。
覺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從此也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只要心中有光,何必在乎黑暗在旁。
-
5 # 樓上風雨
渴望被人理解是一個層次,習慣獨處又是一個層次、一個更高的層次。
我們生活中要與人交往,要與人互動,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常常在做選擇和決定時,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樣才有信心、才有動力;而當被人反對時,往往左右搖擺、心生退意。
其實,人都是這樣:挑剔別人的毛病很容易,而對自己本身卻很難認識清楚。想一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做法,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生活,沒必要拿別人的標準去框定自己,也沒必要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唯有自己才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一個人習慣獨處,專注於自己的事情,這是活出“感覺”的必要條件,這需要有一隅屬於自己的天地,包括外部的和內在的。並不是每個人都習慣於獨處,這是一種品質,一種性情,唯有強者,可以做到在獨處中取悅自己。
古來聖賢皆寂寞,寂寞不是成名後的“高處不勝寒”,而是性情使然,“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個有思想、有靈魂、有性格的人,渴望被理解,但絕不乞求理解,即使關上大門,也能坦然獨處,這是生命豐饒的獨有境界。
回覆列表
從渴望被人理解是,是還沒有成熟,就向上學的學生,在意老師的表揚,同學讚賞的目光。後來又喜歡獨處,是看破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