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時光cy
-
2 # 伴兒媽媽
7個月的寶寶正是對世界好奇的時候,爬來爬去已是小意思,還沒學會走路,但天天特別期望自己走路,顫顫巍巍想站起來走起來。所以我覺得對於7個月的寶寶最好的親子游戲是抱著孩子出去逛街,逛熱鬧的街市,逛清新的公園,讓他看豐富多彩的世界,在安全衛生的前提下讓他多觸控他感興趣的一切。
在逛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說話,介紹他眼中這個神奇的世界,最好配上應景的兒歌,孩子除了會感知到世界的奇妙,更會感受到父母愉快的情緒。
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帶著孩子大方地和對方打招呼、聊天,對方一般也會逗逗孩子。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會耳濡目染感受父母的熱情和和睦的社會關係,對孩子的樂觀情緒發展很有益。
-
3 # 雨中的承諾2016
7個月的寶寶,身體更加靈活,對周圍的事物興趣濃厚,認識能力又進了一,會渴望更多的交流,身體的支配能力更強,甚至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寶寶現在能將玩具從一隻手傳到另一隻手,喜歡撕紙玩,喜歡到處摸、捅、撓,也會學著模仿大人了。
抓住寶寶的手,嘴裡數著 ’1,2.3......’同時教寶寶練習。一邊念兒歌,一邊輕輕拍動、擺動寶寶的小手.讓寶寶的視線追隨手的運動,“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搖搖,小手小手擺擺,小手小手跑得快。”唸到“跑得快”時,以稍快的速度將寶寶的雙手平放到身體兩側。然後,媽媽和寶寶手對手,上下左右慢慢地推,這有利於鍛鍊寶寶的觸覺,同時還能鍛鍊寶寶的情感能力。
讓寶寶自己坐著,或者抱在媽媽懷裡,媽媽做一些動作,比如點點頭、揮揮手、拍拍手等,讓寶寶模仿。也可以把寶寶帶到鏡子面前,讓他觸控、拍打鏡子裡面的自己。
7個月的寶寶手部肌肉的協調性發展越來越有力量了,可以為寶寶準備敲敲樂這樣的玩具,剛開始媽媽可以帶著寶寶一起來敲一敲,注意力度要適量,避免木棍敲到寶寶的臉部,媽媽可以引導寶寶一起做,媽媽可以慢慢地鬆開手,讓寶寶自己來練習。透過“敲敲樂“發展了寶寶手部控制能力和手臂的肌肉力量。寶寶的注意力是不隨意的,被動的,同時也能鍛鍊寶寶的主觀能動性。
-
4 # 丁媽親子時光
介紹3個適合小嬰兒和父母之間的親子打鬧遊戲,這是一種即興又充滿快樂的遊戲,它可以聯絡寶寶和父母的親密聯結,還可以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保護身體健康,釋放壓力,逗笑寶寶。
1.坐飛機
具體做法:家長仰躺在地上,彎曲雙腿,大腿和地面垂直,小題交叉。讓嬰兒俯臥在家長的小腿上,家長依靠腿部的力量,前後左右的移動,期間可以切記一些意外的小變化,讓寶寶感受到適度的失重感以及刺激帶來的興奮感。
2.興奮的野馬
小嬰兒非常喜歡坐在大人膝上被顛著玩,偶爾來兩下突然下落的驚喜就更好玩了。
具體做法:讓小嬰兒背對我們,坐在我們的膝上,大人的手握在孩子腋下,把控住他的身體,然後上下顛腿,動作幅度可以大些。
3.溫柔的推擠
和小嬰兒身體互動,主要是為了刺激他的感官發育。
具體做法:讓小嬰兒仰躺在柔軟的墊子上,家長用頭和臉親柔的推擠他的身體,注意不要用手,家長的頭髮和臉上凹凸不平的五官,能給孩子更豐富的感官感受。
-
5 # 楠寶家育兒經
獨坐:獨坐是嬰兒運動能力發育的一個轉折,他的自主性進一步提高,這有助於寶寶接觸和學習更多的東西。先短時間坐一會兒,坐穩後逐漸延長時間,直到獨立坐著玩。
學爬:寶寶能自如的翻身,經常趴著玩就有了學爬的機會,開始只能原地轉或後退,家長要有意識的教寶寶學爬。讓寶寶夠玩具,把手放在寶寶腳底用力幫助寶寶向前爬行。
嬰兒操:主要練習上下肢、翻身及坐的動作。
認知
玩具倒手:開始發展雙手共同活動的能力,有意識的只向一個手遞玩具,引導寶寶自己遞到另一隻手,家長應仔細觀察寶寶雙手活動是否正常、一致,兩隻手是否能對在一起。
抓取物體:給寶寶一些物體,如塑膠小動物,譁鈴棒,積木等,先訓練寶寶的注意,以後反覆練習抓取直到能熟練的捏取物體。
語言
模仿發音:寶寶發音慾望增強,能無意識的發出一些音節,如baba、mama、dada等。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並使寶寶建立此音與實際意義的聯絡,為今後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準備。語言訊號反應:家長重複為寶寶指認人和物體,使寶寶重複聽到一些詞語並逐漸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義,如叫名字有反應、說到燈時用手指燈等。
生活與交往
認人:經過對人的泛化認識後,寶寶逐漸出現分化認識,開始出現怯生表現,這是寶寶的進步,家長不必驚慌,此時要讓寶寶多接觸人,觀察寶寶對不同人的反應,增加熟悉人的數量,怯生反應會明顯減輕。
回覆列表
唱歌:唱歌遊戲迎合了孩子喜歡驚喜的天性。適合於:2-7個月的寶寶
發展技能:言語、因果關係
所需輔助裝置:無需特殊器具
(1)唱有突出音效和動作的等驚喜元素的歌曲。開始時輕緩地唱,然後再突然提高聲音。
(2)突然提高聲調時可以抓住一個毛絨玩具扔到空中。
(3)這種方式可用在換尿布的時候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在短途旅行不想讓寶寶午睡時讓寶寶保持清醒。
(4)不過要小心別嚇著寶寶,及時調整突出的語調。
問上醫網站上有這方面知識的詳細介紹,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