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相
-
2 # 重組月亮
孩子十一歲,打一次不回家了,首先就是親子關係有問題唄。
你這邊覺得該打,那邊孩子心裡特別冤,還覺得跟你沒話說,不願意回家。你再不改改你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孩子不愁跟你對著幹,使勁玩,然後不回家。
0到6歲,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這時孩子需要家長無微不至的照顧,家長給予的情感投入越多,孩子在之後與家長的交流中就會越體諒家長,也就是——我聽你的,不是因為你對,而是我不想你傷心。
在這個階段不僅要無微不至的照顧,還要教給孩子一些社會規則,帶著孩子運動培養好的生活習慣,教孩子做家務培養責任感,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教孩子如何去“善後”,……
孩子無論如何都會長大,但長成什麼樣子,跟家長的參與還是很有關係的。
孩子知識的學習,肯定是在學校進行的。
孩子性格的養成,卻是家長無法迴避的責任。好的性格才是在學校學習、職場打拼好的助力。
有的家長初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前六年沒經驗,錯過了關鍵期,接下來的六年是“補償期”,這六年耐下心好好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還不晚。
家長需要做好思想準備,後六年肯定比前六年要付出的更多,需要更有耐心。
前六年,你在孩子的眼中——無所不能、形象高大,對你充滿信賴;後六年,孩子個子高了,知道的多了,知道父母也是有侷限性的,若是前六年關係沒建立起來,還會對你心生怨氣。
知道難,咱們父母也得上對吧,誰讓是自己的娃兒呢。
擺正心態正確對待孩子的“玩”,這就是孩子的“社交”呀,任何能力都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你不能到孩子大學畢業再培養社交能力吧。
去掉對“玩”的偏見,玩孩子一樣的東西,孩子玩網遊,你也玩網遊;孩子打球,你也打球;讓自己能和孩子有共同的話題,能讓孩子對你放下芥蒂和你真正的聊聊心裡話,那個時候你的話孩子才能聽進去。
“通情達理”,你要和孩子首先是情感連通,然後才可以探討人生道理。
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敢不回家,肯定是個倔強的孩子,生命力強。把自身的“勁兒”捋順了,不和父母對著幹,將來肯定在某個領域做的不錯。
做家長的不要跟這樣的孩子“剛”,先去多瞭解瞭解自己的孩子吧!
-
3 # 道立方
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是教育界公認的最壞的教育方法。
1.打罵教育會讓孩子自卑
如果孩子稍有失誤,父母就開始指責打罵他,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總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形成一種自卑的自我評價系統。做事也會變得畏畏縮縮,沒有決斷力。
2.打罵教育會引發孩子叛逆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其實他心裡明白自己犯錯了,就會有一種內疚感,當你用粗暴的方式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內心的內疚感就會消失,並會激起逆反情緒。所以很多家長會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就是不聽話,還越來越變本加厲。這不只是一種叛逆心理,更是一種打罵教育後帶來的連鎖反應。
3.打罵教育會讓孩子性格粗暴易怒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犟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4 # 傑慧寶貝
雨相
我想孩子不回家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
媽媽打孩子之後,孩子捱打的那種場景已經在孩子心理上有陰影,孩子擔心回到家,媽媽還會打自己,所以孩子害怕回家。針對這個原因,媽媽應該放下姿態,首先給孩子道個歉,然後再給孩子講清楚打孩子的原因,指出孩子有錯在先,媽媽給孩子解釋清楚打孩子非常充分的理由,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媽媽打孩子的良苦用心。
第二個
孩子不回家,是想以此來要挾和告誡媽媽以後不許打他,說明孩子還沒有認識到錯誤。針對這個原因,媽媽可以先不要理孩子,讓孩子再想一想。但是不能讓孩子離開媽媽的視線範圍,以免孩子作出意外舉動。等有一個好時機了,比如吃飯、睡覺時間到了,也可以創造一個好時機,比如媽媽出去逛街等,叫孩子回家。孩子回家之後,
回覆列表
我想孩子不回家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媽媽打孩子之後,孩子捱打的那種場景已經在孩子心理上有陰影,孩子擔心回到家,媽媽還會打自己,所以孩子害怕回家。針對這個原因,媽媽應該放下姿態,首先給孩子道個歉,然後再給孩子講清楚打孩子的原因,指出孩子有錯在先,媽媽給孩子解釋清楚打孩子非常充分的理由,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媽媽打孩子的良苦用心。
第二個孩子不回家,是想以此來要挾和告誡媽媽以後不許打他,說明孩子還沒有認識到錯誤。針對這個原因,媽媽可以先不要理孩子,讓孩子再想一想。但是不能讓孩子離開媽媽的視線範圍,以免孩子作出意外舉動。等有一個好時機了,比如吃飯、睡覺時間到了,也可以創造一個好時機,比如媽媽出去逛街等,叫孩子回家。孩子回家之後,參照上面第一個的做法。
結語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打孩子是教育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也是反作用和後遺症最大的方法,既傷了孩子,也傷了大人。我們不妨換個方法,試著用開導去教化孩子、用溫情去感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