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5603945364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就戰國七雄來說,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稱霸。透過“李悝變法”,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不過,伴隨著齊國、秦國、楚國的崛起,魏國稱霸中原的格局,在戰國中期被打破。在魏國衰落之後,秦國、齊國、楚國三國在戰國初期三強鼎立。不過,最終的結果是秦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秦、齊、楚三強鼎立,為何是秦國笑到了最後?換而言之,楚國和齊國,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

    首先,在戰國中期,秦國自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不僅增強了國力,還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與此相對應的是,齊國和楚國,也在戰國中期變法圖強。一方面,楚國楚悼王在位時,任用吳起實行了“吳起變法”。在此基礎上,經過楚宣王、楚肅王等君主的休養生息,楚國在楚威王、楚懷王在位時期走向了巔峰。另一方面,齊國則是齊威王在位時推行“鄒忌變法”,並任用孫臏等人。等到齊宣王、齊閔王在位時,齊國擊敗了魏國,成為戰國中期的霸主。不過,對於齊國和楚國,因為對外策略上的失誤,相繼走向衰落。

    一方面,就楚國來說,楚懷王在位三十年,是各大國兼併戰爭進一步激烈時期。秦國在爭戰中不斷強大起來,雄心勃勃,蓄有兼併諸侯之志。與此相對應的是,楚懷王對此缺乏認識,“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比如在垂沙之戰中,楚國遭到了齊國、韓國、魏國三國的聯合進攻,所以以失敗而告終。再比如在藍田之戰中,楚國又獨自對抗秦國、韓國、魏國等諸侯國,所以又一次遭遇失利。由此,對於楚國來說,在對外策略上搖擺不定,經常陷入到孤立中。

    在此基礎上,楚懷王在位時期,楚國終兵挫地削,自己亦客死於秦,楚國從此由盛而衰,直至滅亡。在戰國七雄中的爭霸中,合縱連橫是重要的策略,畢竟不管是齊國、楚國,還是趙國,秦國,都無法以一己之力對抗所有諸侯國。另一方面,就齊國來說,雖然透過聯合韓國、魏國擊敗了楚國。但是,等到齊閔王在位時,齊國也忽略了合縱連橫的重要意義。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在此基礎上,齊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為天子

    最後,由此,對於志得意滿地齊閔王,認為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都不是齊國的對手了。但是,齊閔王吞併宋國等行為,遭到了戰國七雄的猜忌,加上齊國之前和燕國結下的仇怨,導致燕國策劃,並吸引秦國、趙國、韓國、魏國的加入,從而形成了五國伐齊的格局。對此,驕傲的齊閔王沒有選擇分化瓦解以上五個諸侯國,反而以一己之力來對抗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最終在濟西之戰中遭遇重創。對此,在筆者看來,和齊國相對應的是,秦國曆史上經歷了多次山東六國的聯合進攻,但是,憑藉著對山東六國的遠交近攻,加上易守難攻的函谷關,秦國最終笑到了最後,而齊國、楚國則在戰國中期相繼倒下。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車有什麼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