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116246960317
-
2 # 呼愣三逗
本文結構分為四大段、12小段。
————————————————————————
首先我先簡單的自我介紹一下自己的閱讀情況:
從大學開始到參加工作一共10年的時間裡,我承認我幾乎沒讀什麼書籍,零零散散讀過的書有上百本,完整讀完的書籍也就二十本左右,包括小說、歷史、人物傳記、國內外神話傳說,還有類似人類簡史這樣的科普書籍,甚至還有哲學類,非常雜亂。
我使用的是kindle,閱讀的是電子書,網上也有很多把紙質書與電子書作比較的影片,其實都沒有什麼價值,只是媒介不同,只要是正版書,內容都是一樣的,在此不多贅述。
我閱讀時間非常亂,可能想起來的時候看一點,也可能一口氣看半本,最快就是讀東野圭吾的小說,兩天的睡前時間就看完《解憂雜貨店》;有時候上班看一些,差旅時也會想起來看一點,開飯前也會讀一下,至於讀什麼,反正都是隨便開啟一本書,接著以前的讀幾頁又放下,雖然記不住什麼,但是“看過了就是比沒看過不一樣”(這句話不是要你去追求這樣而去這樣做,只是一種感覺,也許在某次和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你隨手翻看過的一件歷史梗)。
接下來從時代的角度分析閱讀的狀況(個人觀點):
現在是多媒體時代,影片佔據了大部分瀏覽量,也就是說,影片的瀏覽量比文字要多的多,因為影片搭載的資訊更容易被大腦接受,文字所帶來的“灌輸力”遠遠不及影片,說好聽點是“灌輸”,說不好聽是“洗腦”。
在這樣的背景下,讀書已然會越來越成為不受追捧的興趣愛好,並不會因為身邊有朋友喜歡讀書,而自己也會去嘗試讀書,因為“躺著刷抖音”實在是不能太舒服了!就連“最愛在地鐵看書”的法國人,近年因為地鐵訊號通了,也在地鐵刷起手機了。呵呵,諷刺吧。
其實我一般不愛拿什麼資料和文獻來說話,那都是知乎大神乾的事,因為畢竟不是搞統計的,但是我之前確實看過一項調查,不說老外,就單說中國人讀書,中國人平均一年讀書量不超過5本,並不是說人口多,被平均,而是確實中國人不愛看書,看書的人不多,即使有一些好書,大家也更願意去等電影版,比如今年的《流浪地球》,在這部電影上映了之後,原著書籍才售賣可觀,這個也跟作者有一定的關係。
最後我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具體問題:
首先我們談談為什麼讀書,我個人強烈建議:
不要強迫自己去閱讀;
不要為了打卡而讀書;
不要因為無聊而讀書;
不要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而讀書,這是前提,讀書不是什麼神聖高階的事情,它唯一的存在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我們為什麼讀書?因為需要才會讀。
然後我們談談讀書有什麼好處:
1、除了之前提到的碎片知識,它其實有一個最好的好處就是:讓你“學會判斷和選擇”,每個人在一生中做過很多選擇和決定,有正確而幸運的選擇,也有後悔和遺憾的選擇。
2、讀書不是要求你什麼都會,而是要求你不要什麼都不會(重點),讀書並不是一定要學習和記住書中的內容,而主要是鍛鍊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記憶能力,這個在你之後的生活中會慢慢體現出來。
3、它能慢慢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這一條不算好處,但是確實存在,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世界上你所見到的書籍,都是有人故意讓你去關注的”,作者為什麼寫書,因為他們想把自己的思想、經驗傳遞出來(就像我回答你的問題,想讓你點贊一樣),而你就不能保證每個作者都與你三觀一致;也不能保證你所希望的結局也剛好是作者希望的。
4、你用一頓飯甚至更少的錢,就能換來作者一生的心血,何樂而不為?最划算的交易。
5、最後還有能減少你說錯話的機率、增加你的自信、加速脫髮、加速近視、增加面板光澤、挑戰自己等好處(都是我瞎編的)。
最後我們來說說讀什麼、怎麼讀,我自己是從“歷史”開始讀的,這也跟我以前歷史成績不是很好有關係。那麼為什麼建議你閱讀歷史呢?
1、因為在之後看過的很多電視劇、電影,裡面有些梗概都會跟歷史息息相關(除了科幻類)。
2、利用學習歷史的能力也能幫助你更好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任何事情都能找到本質原因,也能在將來發生的事情上提供經驗。
3、歷史不會騙人,沒有虛構,發生過就是發生過,經典的歷史書籍會原原本本的講述事件,不摻雜個人主義,相對客觀。
4、具體買讀哪本書:呂思勉、霧滿攔江、二月河等作者都還可以。
最後的最後!看書這件事,“非借不能讀”,也許借來的書更能激發你閱讀的慾望。
一個小loser的回答
回覆列表
剛開始的話建議看一些比較簡單的,因為我個人不喜歡看電子書,在手機或者kandle上看書比較容易沒有耐心,而且電子書的特點是比較適合有零散時間的人,可以看一些《當幸福來敲門》、《為什麼精英都是清單控》《三十歲前的每一天》等,快到而立之年了,我也是心裡有點焦慮,看看書緩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