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仙講歷史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動亂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止,前後長達五百多年之久。
做為最後一個奴隸社會的周王朝,自東遷洛邑後,王仍是最高統治者一一周天子。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國君的封號,仍按其與周王室的親疏、所轄區域的大小,仍由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進行加封。
但隨著諸侯國之間長年的征戰兼併,周王室也漸漸衰敗,至後期,什麼王呀,公呀,爭霸者甚至都是自封。這一時間段也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時期。
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這時的周王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此時的一些諸侯強國要想幹點事,都要打著周王室的旗號尊王平夷。
此時諸侯國的國君最高封為公爵。如春秋五霸的:齊恆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而到了春秋末年,楚國出了個楚平王,儼然與周天子平級。
還帶兵來到周王城下,去掂量一下九鼎的份量,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來歷。自然招致各諸侯國的討伐!同時也說明周王室管轄範圍一兩個縣而已,可謂氣數己盡。
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最後形成了秦、齊、楚、燕、魏、趙、韓七國爭雄、欲奪取天下的局面。個個國君都己自封為王。
而最後由三家分晉新成立的魏、趙、韓三國,一開始還很謙虛。魏、韓兩國的前幾任國君都以候爵自稱,後來直接晉升為王。而趙國更能隱忍,前幾任國君爵位定的更低,以子爵相稱,如:如趙襄子、趙桓子、趙獻子,而到了那位胡服騎射的國君,自己連升幾級,直接成了趙武靈王。
這種局面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重新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秦帝國,才得以終結。
-
3 # 使用者5464423892263
這個要追溯到周朝的封號制度。周朝給諸侯的封號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叫公,有的叫侯,當然也有的叫伯。比如說秦孝公、齊桓公、鄭莊公等。這五個等級都是周天子分封出來的結果。但是王不可能是周天子封的,因為周天子他自己也只是一個王,能分封的最高等級也只有公。
王的出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個是楚國,楚王被封為子爵,這是倒數第二的頭銜。這與楚國的實際國力不成正比。因此,楚國後來就乾脆稱自己為王。周厲王時期,國君的封號被取消。然而,隨著西周的滅亡,東周天子成為擺設,楚國就這麼一直稱王到了最後。
第二個是吳越。吳國和越國都遠離中原。雖然他們長期自稱為越王和吳王,但他們基本上僅限於自我認知。在中原的歷史記載裡,給他們記錄的依然還是子爵。
第三個是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等歷史事件。戰國時期,周天子已完全淪為擺設,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也早已瀕臨崩潰。此外,剩下的附庸國都很強大。這時候很多諸侯就自立稱王了。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相遇,互認為王。不久,齊國、楚國、魏國、燕國、趙國和韓國都同意互相稱王,平等相待。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在位時,秦國正式加冕為王。也就是說,被周朝國王封為諸侯的諸侯們擺脫了原來的制度,自己當上了王。再後來宋國也稱王了,在這之後幾乎所有的諸侯都是王了。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講歷史故事的大仙,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要從周朝的封號制度來說。
周朝給諸侯的封號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
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情結,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叫公,有的叫侯,也有的叫伯。
打個比方,秦孝公,齊桓公,鄭莊公等。正常的這五個爵位等級,就是周天子分封出來的結果。
但是王不可能是周天子封的,因為周天子自己也只是王,能分封的最高也只有公。
王的出現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楚國
周天子給楚國的國君的爵位只是子爵,是倒數第二的爵位。這個和楚國泱泱大國的實際國力確實不成正比。所以楚國後來索性直接自己稱王,曾經在周厲王時期取消過王號。但是隨著西周滅亡,東周天子成為擺設,楚國就這麼一直稱王到了最後。
第二種,吳國和越國
吳國和越國都遠離中原,雖然很早就自稱越王和吳王了,但是基本侷限於自我認可,當時周邊國家都不承認他們自稱為王,在中原的歷史記載裡,給他們記錄的只是子爵。
第四種 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等歷史事件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徹底淪為擺設,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也趨於崩潰,而且僅剩的幾個諸侯國的實力也都很強了。因此就發生了這些時間。
先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這就是徐州相王。
之後不久,齊楚魏燕趙韓六國一起約定互相稱王,平起平坐。
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時期,秦國也正式稱王。
這也就是說原先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也擺脫了原先的制度,直接自成為王了。
再後來宋國也稱王了,從這之後幾乎所有的諸侯都是王了,周天子連稱號上都不再具有優勢了,徹底淪為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