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新知DK

    “我發現《中國好聲音》等節目中出現一些優秀的歌手用中文唱英文歌,但席琳迪翁的發聲方法和她的語言配置一脈相承,中國人唱出來聽上去就很怪。如果我們的音樂被完全西化,不但沒那個韻味,往深處想是件可怕的事。”

    這是龔琳娜老師對當今流行音樂的擔憂。

    有一次,她看到中國歌手與西方歌手合唱《茉莉花》時,用花腔演唱,後來她在一次採訪中,不無痛惜地感嘆:“我們最美的不用,非要證明自己是國際化的。”

    可能是《忐忑》走紅之前,龔琳娜曾長期在國外演出的原因,她對 “中國聲音”、對建立中國人的聲樂自信特別關注。“如果有天我能和那些世界藝術家,和席琳迪翁、碧昂絲…… 站在一起唱我們民族的歌曲,那我就覺得公平了。” 她的身上有種 “以天下為己任” 的氣質,並且真的會將自己的想法貫徹到底,而且不僅僅侷限於聚光燈下的舞臺。

    她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有一種主動的擔當。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對編鐘的情有獨鍾。她和老鑼在很多采訪中都提到,要復活中國 2000 多年的編鐘。他們在這幾年之中,到博物館研究編鐘,在工廠參與鑄造編鐘,為編鐘譜曲,訓練演奏之人…… 光是敲編鐘的錘子,他們就調整了不知多少次。當聽到某地出土了編鐘的時候,他們甚至親往考古現場……

    015 年,她號召發起了 “聲音行動”,兩個月的時間,走了 30 多所高校,演講《中國音樂之美》。在「聲音行動」裡,龔琳娜總是又講又唱,為中國音樂的現狀擔憂,為大多數人沒有機會認識中國音樂而嘆息。“如今的時代,高雅成為西洋音樂的代名詞,流行也幾乎被歐美或日韓音樂覆蓋。中國音樂在哪裡?我們的高雅是什麼?……”

    如果你對她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忐忑”、“法海你不懂愛”,那麼請聽聽她其他的歌,比如小河淌水,比如斑竹淚,比如靜夜思 比如相思染……

    關於龔老師的另一個回答可以點我頭像檢視

  • 2 # 江小白音樂故事匯

    現在有很多人,越來越喜歡老歌,對於有一些現代流行曲,卻是不怎麼感冒,其實有時候,人往往對自己年少時候或者以前的一些東西,特別的留戀。越是隨著時光流逝,這個感覺就會越深。有可能一首歌曲當年會在自己心中留下特殊的印象,會讓自己想起某段難忘的時光。那些歌曲早就已經深深刻在自己腦海之中,那美妙的旋律很難輕易忘掉。當初不知道曲中意,再聽一是曲中人。也許正是這一首首經典歌曲刻寫下了當初懵懂無知的少年,記錄荒誕不經的青春。回過頭看看當年的自己,不禁會想這才是最好的我們。

    我們再說老歌的時候往往會加上經典兩個字。許多歌曲就像美酒一樣時間越久遠越是香醇。經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鉛華,方顯經典本色。當年可能和現在一樣,產生了許多歌曲,但是大部分歌曲可能是垃圾歌曲,不久就被時間淹沒,而我們記憶中的歌曲可能就是那個年代大浪淘沙的結果,就是當年歌曲的優勝者。當年最經典的歌曲流傳下來自然就成了經典,自然值得人們一遍一遍迴圈往復地聽。而當今正好處於大量歌曲一起迸發,經典歌曲尚未勝出,給人一種泥沙俱下的感覺。

  • 3 # 牧意四海

    我覺得這是一種多樣化的體現,不是什麼壞事,音樂需要多樣化,藝術需要多樣化,世界需要多樣化,這樣世界才會豐富多彩。世界越來越小,大家都在互相影響、互相學習,所以你會有那種西洋化的感覺,這正是我們與世界融合交流的結果。

    音樂是用來表達情感的,只要對自己的口味,各種音樂我都喜歡聽,搖滾民謠爵士古典…而且人在不同時期,聽歌的口味也會有所變化。音樂是一種情感寄託,自己喜歡就好。

  • 4 # 小小曲兒

    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本來是有非常重大的區別的。僅僅從音符的使用來說,我們中國的是五聲調式,或者叫民族調式,經常使用的有五個音階,即宮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西方音樂這邊使用的是西洋大小調,也就是1,2,3,4,5,6,7。在中國的民族音樂裡邊,並不是不使用4,7兩音,而是把他們作為偏音使用的,另外的五個音階叫正音。

    20世紀初,中國人大量的接受西方文化,不但引進了西方音樂理論,也照搬了西方的創作理念,創作元素和創作體系,使得有一段時間,中國的民族音樂幾乎不見蹤影。但是後來隨著中國許多的文化和藝術大師們的覺醒,有意識的挖掘和復興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這種局面得到越來越多的改善。

    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也有非常好的傳統和作品,我們經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期望中國的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更多的發揚和光大,當然,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和西方的音樂文化的相互接納和融合是沒有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月3日德雲社郭德綱日本大阪巡演,舞臺橫幅中是不是寫錯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