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第一座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白塔山下,名為“中山橋”。
鐵橋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年間)。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合同規定,鐵橋制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由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原來的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鐵橋的建設用時兩年半,工程坎坷,運輸困難。當時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由船隊海運到天津,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翻山躍嶺,風餐露宿,終於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到了蘭州。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中山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浮橋建於公元1372年(明洪武年間),由徵西大將軍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裡處始建的。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供遊客觀賞。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明朝年間建造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線,搭鋪木板,兩側用繩索圍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
1949年在解放蘭州的戰役中,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
1954年,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橋橋面。八十年代政府為了保護這座百年黃河第一座鐵橋,橋面禁止車輛通行,永久性供行人步行和遊客觀光。如今,中山橋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蔚為壯觀。
黃河上第一座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白塔山下,名為“中山橋”。
鐵橋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年間)。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合同規定,鐵橋制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由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原來的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鐵橋的建設用時兩年半,工程坎坷,運輸困難。當時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由船隊海運到天津,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翻山躍嶺,風餐露宿,終於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到了蘭州。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中山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浮橋建於公元1372年(明洪武年間),由徵西大將軍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裡處始建的。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供遊客觀賞。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明朝年間建造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線,搭鋪木板,兩側用繩索圍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
1949年在解放蘭州的戰役中,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
1954年,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橋橋面。八十年代政府為了保護這座百年黃河第一座鐵橋,橋面禁止車輛通行,永久性供行人步行和遊客觀光。如今,中山橋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