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集體,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以及保護孩子和他人的安全不受侵害。重複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讓他們意識到規則的存在從而習慣規則,要知道,一旦壞習慣養成了,規則再次出現就成了禁止,孩子必然會反抗。安全,是指不會危害孩子和他人,而不是方便大人而設定的。比如說,孩子會爬了,家長可以把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把家裡佈置得適合孩子學爬學走路,而不是一味的阻止,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那這就不是合適的規則。在制定規則時,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會阻礙發展。執行規則時,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會和孩子對立,理解孩子的感受,愉快的執行。制定規則時,有幾處需注意。一是思想自由,比如家庭會議討論問題時,頭腦風暴的著眼點不是找到最好的答案,而是儘可能多的新奇想法,不論是否合理,合適的方法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的。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不需阻止,他們自己會想辦法實行並發現是否合適,孩子想要變大象小鳥,願意學習各種行為,這是他們的好奇心在主導,大人如果限制阻止,只會打斷孩子的積極性。二是規則是孩子可以做到的,而不是一個概念。讓孩子講衛生,那怎樣才是講衛生呢?垃圾放在垃圾桶內,飯前要洗手,睡覺前刷牙,這些具體的規則孩子更容易理解。還有就是不斷的提醒,孩子不是機器,輸入了程式就開始運作,他們也會有忘記反覆的時候,家長要友好有耐心的提醒,讓他們訓練養成習慣。三是在規則遇到阻撓時,要溫和而堅定地執行。溫和,不是表面的笑容,語氣溫柔不打不罵就可以了,堅持也不是寸土不讓,那樣只會變成體力和耐心的僵持,一種軟暴力,即使父母贏了,孩子心理卻並不認可。溫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從孩子的想法出發,用靈活的方式堅持底線。這期間較好的辦法就是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孩子不想關燈,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你來關燈還是爸爸關燈?”吃飯時,孩子亂跑,“你想坐在圓板凳上還是方板凳上?”四是規則不可隨意變動,孩子打人,父母高興時就無所謂,父母不高興了就嚴厲阻止。吃飯時,有時候追著喂有時候必須坐在桌邊。這樣會讓孩子疑惑,到底怎樣才是對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想法,符合了他身心的發展規律,孩子會很樂意的執行規則。孩子想要去太空玩耍,告訴他按時回家吃飯就好了,不需要指責他的想法,也許他就是下一個登月的人。
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集體,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以及保護孩子和他人的安全不受侵害。重複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讓他們意識到規則的存在從而習慣規則,要知道,一旦壞習慣養成了,規則再次出現就成了禁止,孩子必然會反抗。安全,是指不會危害孩子和他人,而不是方便大人而設定的。比如說,孩子會爬了,家長可以把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把家裡佈置得適合孩子學爬學走路,而不是一味的阻止,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那這就不是合適的規則。在制定規則時,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會阻礙發展。執行規則時,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會和孩子對立,理解孩子的感受,愉快的執行。制定規則時,有幾處需注意。一是思想自由,比如家庭會議討論問題時,頭腦風暴的著眼點不是找到最好的答案,而是儘可能多的新奇想法,不論是否合理,合適的方法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的。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不需阻止,他們自己會想辦法實行並發現是否合適,孩子想要變大象小鳥,願意學習各種行為,這是他們的好奇心在主導,大人如果限制阻止,只會打斷孩子的積極性。二是規則是孩子可以做到的,而不是一個概念。讓孩子講衛生,那怎樣才是講衛生呢?垃圾放在垃圾桶內,飯前要洗手,睡覺前刷牙,這些具體的規則孩子更容易理解。還有就是不斷的提醒,孩子不是機器,輸入了程式就開始運作,他們也會有忘記反覆的時候,家長要友好有耐心的提醒,讓他們訓練養成習慣。三是在規則遇到阻撓時,要溫和而堅定地執行。溫和,不是表面的笑容,語氣溫柔不打不罵就可以了,堅持也不是寸土不讓,那樣只會變成體力和耐心的僵持,一種軟暴力,即使父母贏了,孩子心理卻並不認可。溫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從孩子的想法出發,用靈活的方式堅持底線。這期間較好的辦法就是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孩子不想關燈,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你來關燈還是爸爸關燈?”吃飯時,孩子亂跑,“你想坐在圓板凳上還是方板凳上?”四是規則不可隨意變動,孩子打人,父母高興時就無所謂,父母不高興了就嚴厲阻止。吃飯時,有時候追著喂有時候必須坐在桌邊。這樣會讓孩子疑惑,到底怎樣才是對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想法,符合了他身心的發展規律,孩子會很樂意的執行規則。孩子想要去太空玩耍,告訴他按時回家吃飯就好了,不需要指責他的想法,也許他就是下一個登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