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江渡人
-
2 # 新發現之旅
大眾旅遊和生態旅遊是旅遊形成發展演化過程中兩個不同階段的產物。兩者之間形成背景不同,其成因、系統、結構、特點、含義、要求和標準有差異。要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從兩者產生的背景和時期、從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媒體去思考。
一、首先是兩者在產生背景和年代方面的不同
大眾旅遊主要出現在歐美上世紀的50—70年代,當時由於西方工業化後期,汽車革命和民航飛機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大規模人群旅遊以及跨洲際、跨大洋的旅遊,通常叫mass tourism。歐美的大眾旅遊特別指因交通技術進步而出現的老有人群大爆發時期,並不包括旅遊開始出現的早期。在中國,人們通常把大眾旅遊囊括了生態旅遊誕生之前的所有傳統旅遊,主要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當時隨著改革開放,老百姓生活水平開始有所提高和閒暇時間的剩餘。與大眾旅遊不同的是,在歐洲由於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等後果,相關國家政府和學者覺察到這種工業後果帶來的潛在威脅,於是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這種背景下生態旅遊概念於1983誕生了,這是在歐美。至於我國,當時剛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生態旅遊的概念的出現要晚了幾年,主要出現在1993年以後。從此可以看出,我國大眾旅遊與生態旅遊實踐及研究沒有明顯的時代區分。
二、其次在旅遊主體方面,表現在旅遊者與生態旅遊者之間的不同
兩者關鍵的差別就在於旅遊主體即旅遊者之間的不同。一般的大眾旅遊者主張,我有錢和時間我去玩,我出錢我享受,怎麼舒適怎麼玩,一般很少顧及到旅遊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在他們看來,遊客花錢去旅遊是天經地義,至於對環境的影響那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了。與大眾旅遊者不同,生態旅遊者是有認知、有責任、有情懷的人群,在自己花錢去旅遊獲得體驗和享受的過程中,時刻意識到對環境的影響,對社群的影響以及對其他遊客的影響,而對自己的旅遊行為小心謹慎,也就是說生態旅遊者除了承認旅遊觀光體驗,還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社群發展的幫助、對旅遊者和旅遊地的教育等。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覺責任感和高度的人文情懷。
三、再次在旅遊客體方面,表現在旅遊地與生態旅遊地之間的不同
兩者的重要差別還在於旅遊客體即旅遊地之間的差別。所謂旅遊地就是遊客去進行旅遊的地方,包括現在的和潛在的空間區域,沒有什麼很明顯的界限和條件。生態旅遊地最經典的是指那些受保護的自然生態資源區域,比如世界自然遺產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溼地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等。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看法也有變化,大都數學者認為生態旅遊地除了上述所謂的經典的生態旅遊地之外,還包括哪些廣大的鄉村區域,生態功能區域,以及各級人文遺產景區。如喜馬拉雅山周圍廣大的環喜馬拉雅山生態旅遊圈、遙遠的非洲大草原、美洲印第安人、瑪雅文明、各種大洋島嶼、澳洲等各大洲的土著居民社群等,都屬於生態旅遊地。尤其是我國中西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山區),如西藏、雲南、貴州、川西、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少數民地區行政地區,廣大山水應屬於生態旅遊地。
四、最後在旅遊媒體方面,表現在旅遊業與生態旅遊業之間的不同
旅遊媒體的不同,也是大眾旅遊與生態旅遊之間的標識和任務之一。旅遊業就是食住行遊購娛相關行業產業機構所從事的事業,沒有具體的規範標準要求。與大眾旅遊業不同,生態旅遊業,是生態旅遊形成、發展演化過程中的生態化過程,包括生態旅遊者、生態旅遊地、生態旅遊機構、生態的生產過程以及生態旅遊產業管理等。具體包括生態旅遊區、生態旅行社、生態飯店、生態交通、生態旅遊商品、生態休閒娛樂業等。
回覆列表
生態旅遊與大眾旅遊有什麼不同? 淺薄說說我的觀點:
一. 生態旅遊,要經濟效益又要青山綠水,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傳統(大眾)旅遊,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二. 生態旅遊的發展是圍繞旅遊景點生態圈展開,是追求旅遊與環境和諧統一,是追求可持續的發展;傳統旅遊(大眾旅遊)更多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過度對旅遊景點進行開發,往往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忽視可持續發展。
三. 生態旅遊,更加契合了人類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這個共同家園的綠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