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午牛晨龍

    惡非花,花非惡;惡非惡,花非花。倘若從字面解釋吧!末免太牽強付炎了。誰都知道,花多麼的美妙,二八少女,春光無限。惡!天啦!好惡心!簡直每提驚夢!惡,字也,多音也。嗯一一?編個故事吧!

    在刑場上,有一個待砍頭的、十惡、不!萬惡的囚犯,立馬將被開刀了,可他臨死那一刻只有一要求,見母親。

    刑官本人道而應了此求。見了母親後說了一句話:兒對不起娘!兒不後悔!但願來生再為兒!

    母親言道:法無情,兒你去吧,來世再為母!絕不改你初衷!

    試問這個真實、發生在xx初年代初的故事,可否能回答大師兄的題問呢!

  • 2 # 牧之648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由六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詩都相應的彰顯了主題。而其中每首詩的成分都雜糅了許多元素,有的充斥著頹廢與神秘, 有的摻雜著反抗與黑暗,有的彰顯著浪漫與醜惡。亦有對人性的批判,也有對上帝的反抗。因此,不同的人閱讀其詩感受也會相應的不同。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在我眼中最驚豔的地方,就是詩與詩之間存在邏輯上的聯絡。而就是因為這種聯絡,更利於其闡述某種主題。

    從美學的角度上,芥川龍之介說過:“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波德萊爾作為象徵主義的先驅,提倡重視人的主觀感受,而非外部的自然世界。透過象徵的畫面隱喻於人。

    六篇之中“反抗”這一節我最喜歡。

    沒有那麼重的象徵主義,浪漫主義更多的參入了其中。表達出了對上帝的反抗,而相應的因為象徵色彩較淡。,更增強了其語言的感染力。

  • 3 # 青城放翁

    人性本惡還是本善?還是二者兼有之?我相信一句話:每一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鬼。《惡之花》為此提供了很好的註解。

    或許過早的接觸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的文字對於我這個年齡段的少女並不是什麼好事,他的文字對於我們來說過於晦澀黑暗。我曾經一度恐懼著這樣的文字——陰森的輝煌,病態的美麗,象徵派詩歌的藝術。

    波德萊爾用一種近乎天真地狂熱追求著他的“神聖”,那是一種哥特式的黑色華麗。就好像是怒放的薔薇,它的美麗晃了你的眼睛,然而當你伸出手企圖摘下它時,它尖銳地刺卻毫不留情地深深扎入你的面板,扎破你的血管,使你流血,然而又使你興奮得戰慄。

    我知道那流出來的血一定是黑色的。當我身處波德萊爾的世界之時,我就好像是迷失了自我,心甘情願地停留在了他的極樂世界之中。他病態的花朵將我內心深處不可見人的一部分挖出,將那流淌於我血液中的黑色骯髒慾望赤裸裸地暴露在陽光下,使它從我的傷口中流出。等它流盡之時,我就會變得乾淨、純潔。

    在波德萊爾魔鬼的文字面前,一切都好像變懦弱了,一切都成為了他的奴隸、他最忠實的棋子。我們是傀儡又不是傀儡,身不由己而又甘之如飴。我們在他的帶領下渾渾噩噩地在高處鳥瞰這整個大地,俯視這黑暗的世界。我們的眼中只有無盡的渾濁、墮落、罪惡、汙垢。緊接著我們又隨他站在這沉淪的土地上,儘管地獄的魔鬼在大聲呼喚著你的名字,只要抬起頭,我們仍然可以看見那一輪太陽在天空中散發出彷彿是救贖般的光芒,這是一次輝煌的沉淪。

    這便是波德萊爾的神奇力量。

    世界文學史上從不缺乏那些企圖示新立異的作家們——他們同樣以惡為美,但他們僅僅只是將自己那顆散發著腐爛氣息的黑心從被撕裂的胸膛之中挖出,呈現在世人的眼前,沒有任何的意義的惡,純粹得讓人作嘔,讓人厭惡。

    然而波德萊爾卻不一樣,他將自己的胸膛撕裂,把自己背脊的面板肌肉從中一分為二,將自己的心露出,也讓世人看見,在那顆腐爛的散發著臭氣的心臟的背後,是無限聖潔的光明。他把純粹的糜爛黑暗變得透明。

    波德萊爾彷彿是在進行宗教的朝聖洗禮。他在目目眾睽之下,將自己的身體剖開,將自己的慾望暴露在太陽下,他虔誠地將赤裸的自己奉上,獻給天空上的神明。他就好像是無罪的孩子一般天真。

    《惡之花》的世界就是一個無盡頭的花園,花園之中只有一朵未綻放的黑色花朵,剩下的便是無邊無際的迷霧,灰色的迷霧。那迷霧伴著恐怖的詩意矇蔽著你的雙眼,它讓你看不見道路,辨不清方向,無法前進,使你顫慄、恐懼。只有當你真正領略了那迷霧背後的惡之美麗,迷霧中的燈才會被點亮,那朵慾望的花苞才會綻放,然後你會看到一份褪盡了黑色之後的美麗的情感——一朵綻放在你內心的純粹的花兒。

    病態之花,扭曲的美麗。這就是《惡之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春節的那道美食讓你印象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