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ourneyX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喜歡詩,懂詩,會做詩,這三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前言喜歡詩的人很多,喜歡未必懂未必會作;但是懂詩的人一定會作詩,作詩的人未必真的懂詩。同樣,懂詩的人,未必做的詩就一定好。
一、喜歡詩的人中國人從小學習唐詩宋詞,幾乎每一個會說中國話的人一定會背幾首唐詩。據說有喜歡詩詞的人能夠背過幾千首。
今天的年輕人喜歡追星,古代的人也喜歡追星,例如柳永的詞就很受當時人喜歡,”凡飲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唐朝有個喜歡白居易的人叫做葛清, 全身上下紋有三十多首詩的詩意圖,體無完膚,時人稱呼葛清為行走的白居易詩意圖。
《酉陽雜俎》:
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常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去處,至“不是此花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又“黃夾纈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餘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今天喜歡詩的人,也大有人在,收視率火爆的詩詞大會就有很多這樣的選手。
不過喜歡並不見的懂和會作,好比喜歡穿的人未必懂得面料做工、也未必會自己縫衣服。喜歡吃的人當然也不見得會做菜。
二、作詩的人現代社會,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時代,估計是歷史上詩人最多的時代,畢竟14億人口普及了教育,不再像以前的社會有大量的文盲。
網路時代,又催生了大量的”詩人“,無論作新詩、舊詩,無論優秀還是拙劣都不耽誤大家創作,何況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並不一樣。就算是古人,有人喜歡王梵志、有人喜歡上官儀,有人喜歡晏殊、有人喜歡柳永,有人喜歡汪國真、有人喜歡餘秀華。水平不一、眾口難調。
作詩的人很多,未必真得懂詩。
三、懂詩的人懂詩的人也分兩種,有一種教詩解詩的人未必是懂詩的人,我記得葉嘉瑩先生說過,早些年回國時遇到一個老先生,講解詩詞講得非常好,但是問起作品,他說他不會寫詩,這位先生或許是謙虛不願意外露,但是今天不會寫詩,卻善於解析詩的人卻大有人在。
甚至很多人,連基本的格律都搞不明白,這些人只算是懂一半詩的人。講的是詩人的生平背景、修辭方式、主題思想。但是並不知道如何寫好一首詩。
包括民國往前的所有詩評家一定自己就是個詩人,無論葉嘉瑩、胡適、聞一多、王國維、王士禎、袁枚、楊慎、嚴羽.......古代讀者都有作詩的基本訓練,每一個讀書人從小就學習作詩。所以古人評詩是教你作詩,今人評詩僅僅是賞析而已。
否則就像某些不說相聲的相聲大師一樣,指點江山可以,但是去打江山的話就被搞得灰頭土臉。
-
3 # 芝麻花兒
喜歡詩,
不見得懂詩,
懂詩不見得會作詩,
這三者是成階梯遞進關係的。
反之亦然。
會做詩必定懂詩,懂詩肯定喜歡詩。
喜歡才有興趣去弄懂,進而有資本自己寫詩。
-
4 # 詩人南鶯
因為喜歡詩我們如大地上靜默的樹,我們是虔誠的聆聽者。懂詩和寫詩的人,如天空中飛翔的鳥。而真正的詩歌是天空後面花園的蜃景。我是南鶯
回覆列表
說點自己的想法。
喜歡詩,可以是喜歡詩的韻律之美,也可以是喜歡詩的意境之美,還可以是詩的妙筆生花。
懂詩則要更深一層,懂得詩的創作背景,懂得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詩人的成長曆程,還有詩人所想表達的情感。
寫詩,是運用詩的技藝表達心中所想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