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傾心情感

    個人淺見,60萬大軍,並不是全部戰鬥人員編制。而且包括各種後勤各類人員算一起。

    “友諒兵雖盛,而戰鬥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賊之鉅艦將不利用,又師久糧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太祖實錄》癸卯年六月壬戌條記張子明語)

    “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陳友諒乘我之出,京師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國初事蹟》記朱元璋對劉基語)

    “陳氏之兵曾經龍江、江州、湖廣三處大敗,善戰者損折,卻於湖、潭、荊、襄等處徵田夫市子,三丁抽一為軍,號曰「蓬合」,且十人無二三慣戰。及船相幫,望見白船水上週旋迅疾,旗幟帆幔,衣甲器械,又聞金鼓銃炮之聲,魂魄俱喪,安能操戈執弓哉。【略】友諒戰船塗紅為號,大者容三千人,中者容二千五百人,小者容二千人。其船以灰麻捻底,舟葛與兩廂頭尾不捻,或謂友諒曰:‘何止捻底?’友諒曰:‘此一去船,何須盡捻?’以致友諒戰船皆不及上船之堅。【略】白船往來湖中,仰而射紅船;紅船堅駐,不便轉動。一日攻數次,白船輪次而戰,紅船軍力疲倦。”(明初紅軍老兵俞本《紀事錄》追憶鄱陽湖之戰)

    總結一下就是,陳漢方面戰略失當,軍隊精銳折損,攻堅不利,兵困糧乏,水師劣勢,最終失敗。

    還有,再回顧一下朱、陳方面之前的戰事:

    庚子(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殺徐壽輝自立為帝,但隨即在龍灣中伏,喪師數萬,大敗而回。應天方面趁勝反攻,收復太平,攻克安慶,陳漢浮樑院判於光、天完舊將歐普祥等紛紛向朱元璋納降。

    辛丑(1361)年七月,陳漢大將張定邊反攻安慶,安慶守將餘元帥等戰敗奔還建康,被朱元璋斬殺。八月,朱元璋督師親征陳漢,乘坐奉天號旗艦向上遊進軍,當月再克安慶,陳漢小孤山守將傅友德、丁普郎迎降,之後湖口又大破陳漢軍,繳獲戰船百餘艘,“友諒窮蹙,夜半挈妻子棄城走武昌”,朱元璋軍佔領江州,獲馬二千餘匹,糧數十萬。隨即分兵攻略,南康、建昌、饒、蘄、黃、廣濟、撫州諸城皆下,龍興守將胡廷瑞納款,江西全省底定。之後,雖然壬寅(1362)年三月祝宗、康泰叛亂復陷洪都,但四月就迅速被徐達收復。

    可見當時局勢,陳友諒其實已經是一步步趨於下風,癸卯年組織的這次“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的攻勢,本就是在其屢戰屢敗,疆場日蹙的困境下做出的一次豪賭式反擊,所以最後在鄱陽湖戰敗(當然陳中箭而死確實是個意外),也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 2 # 山鬼說歷史

    1:從勢力上看,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都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的兩支勢力,兵力上來說,陳友諒略微強過朱元璋

    2:從軍事謀略上看,朱元璋先是分裂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陳友諒率師東下,朱元璋早有準備,陳友諒自然大敗,又因為正逢潮落,船隻被擱淺,死傷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能倉皇逃走。如此一對比,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3:從戰略上看,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並殺害自己的上司徐壽輝,他自稱皇帝,陳友諒便愈加驕狂,,而朱元璋強調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並執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的戰略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4:從武器上看,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5:從運氣上看,陳友諒運氣也不好,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6:陳友諒一死,陳友諒軍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次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陳友諒家族徹底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夢格林防守中下體被撞,痛苦難掩返回更衣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