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習習魚粦
-
2 # 幣圈事務總局
不能。因為STO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價值的全球自由流動和共識問題。
STO是指證券型通證發行,全稱是Security Token Offer,這是一種在合法合規監管的前提下,進行的通證發行。
短期的STO將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擴大價值的流動範圍,同時促進區塊鏈的技術普及和市場共識增長,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也說STO只能作為區塊鏈世界的過渡產品,最終是無法改變世界的,這是因為受到監管邊界的限制,STO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價值的全球自由流動和共識問題。
STO的潛在不確定性資產證券化,證券通證化,這一步是可行的。因為STO更像是股票,更智慧的可以程式設計的股票,但是資產真的存在程式設計需求嗎,似乎沒有,舉個例子,A有一臺車,我們使用STO髮型了一枚車幣,命名為CBA(車幣A),這個A代表屬於A的意思,這個CBA是受監管的,也就是說,美國政府背書,由第三方機構證明這個CBA確實是一輛車,你可以發給任何人。但是這裡面有三個問題:
1)獲得CBA的人,只能獲得產權,無法獲得使用權。怎麼理解呢,有意願的購買者B可能更希望當我拿到這個CBA的時候,它就變成了CBB(A變為B,代表轉給B,屬於B的意思),這樣在我沒去美國提車的這段時間,我希望有個智慧硬體來保證不持有CBB的人,無法使用我的汽車。但這很難保證,因為這一交換過程,與車廠,使用者,監管機構三方的利益都不相關,因此也沒有人會為這個交易開發智慧合約和智慧硬體,即便有,誰出這個錢呢?
2)中心化的第三方機構雖然有定期的審計,但是一定不會偽造交易記錄或者做假賬嗎,CBC,CBD,CBE(就是其他一些透過STO發行的通證)都是存在的嗎,總不能天天審計吧。
3)假設審計真實有效,那信用背書的美國政府,有沒有可能超發某種資產刺激經濟或吸引投資呢?
STO的長遠意義當然,這都是我們的假設,但是有假設就代表有懷疑,而懷疑就是阻礙流動的最大障礙,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我的CBB,不管去哪裡,都能換到一輛車,這才是價值的共識。因此,真正的全球化價值流動最終依然要藉助某些公鏈來實現,因為只有公鏈上才會存在無數的生產者和開發者,而STO只能算是一個過渡產品,但很可能是一個做出巨大貢獻的過渡產品,因為它將幫助越來越多的資產上鍊,這些資產會在各個交易所當中交易,與BTC,ETH和ADA這樣的公鏈7x24小時實時交換,從中可以看到什麼呢?
沒錯,實體世界的財富越來越多的錨定虛擬資產了。
這些數字貨幣或是數字資產以很低的交換成本在網路上交易,相互強化著各自的價值,同時如果這些數字或資產應用發展態勢良好,無形中也擴大了這些傳統加密貨幣的應用領域,儘管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但互惠共生的意義顯得更為明顯,未來似乎有很大機率這些貨幣和資產會長期共存下去,這才是STO帶來的長遠意義所在。
監管層的必要性那麼有了錨定的真實資產,自然就無法真正脫離監管的範疇,且我們也必須看到真正技術的應用與普及不可能真正脫離監管存在,這一點是肯定的。去中心化並不代表去監管,脫離了監管的自由將會縱容人性之惡,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承認“這是我的錯”比說出“這是你的錯”要難一百倍。
因此儘管很多人整天都在宣稱希望人們掌控自己的隱私和財富,但那通常是因為沒有任何惡性事故發生。
假設區塊鏈技術有一天能夠幫助人們真正掌握自己的財富和自由,但當人們不小心丟失了自己的財富時,相信也沒有人願意說“這是我的錯,我不要了”,更沒有人願意聽到監管機構說,“對不起,因為這筆錢不可追蹤,所以沒有任何證據幫你找回來”這樣的說辭。這也是為什麼即便被詬病中心化,很多公鏈專案仍然設定一些權力過大的監察委員會之類的機構職能。誠然,這需要付出一些隱私作為代價,但是這份代價,相信大部分的為善者都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所以我們認為,儘管公鏈與監管層的互動仍需進一步探索,但是長遠來看,一定會有一條或者幾條具備廣泛應用價值,且摸索出與監管層互動邏輯的公鏈脫穎而出,實現對這些STO和1CO發行通證的遷移,這樣就能同時達成資產上鍊,監管需求和全球流動的目的。
而到了那時,作為過渡產品的STO,就能夠真正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了。
-
3 # 一級先驅者
幣圈不需要STO來拯救,STO也根本沒有辦法拯救幣圈。
token和currency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好的東西,不管有沒有合規,它的價值都擺在哪裡。垃圾的東西,合規再好,也還是垃圾。股票都有一堆垃圾股和仙股,STO的token,並不見得會比普通token好多少。
STO初期不排除會有炒作,但是如果整體行情沒有變化,STO也很快會涼涼的,何況STO專案還會有較傳統ICO更高的合規成本。
回覆列表
不可能,事實上,sto會讓所有虛擬幣原型畢露,所有的幣都崩潰掉。
原因是虛擬幣本身就是無價值的炒作,即使是某個鏈的技術牛逼,那也是鏈圈的是,和幣圈有毛關係?
而幣圈本身的無價值特點,決定了其根本適應不了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