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均可去玩,不論是看景還是看人文風俗。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溫度。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有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線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回龍閣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鳳凰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虹橋,原名臥虹橋,歷史悠久。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碧輝門”,採用紅砂條石築砌,有軍事防禦作用、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鳳凰古城屬鳳凰縣治所在地,新城與古城緊緊相連,當地居民把縣城分為新城和老城(即鳳凰古城)。
人文景點有沈從文故居及墓地、熊希齡故居、北門城樓、東門城樓、連線兩城樓的城牆、虹橋、萬名塔、文昌閣等。古城現有文物古建築68處,古遺址116處,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現存文物建築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擁有土家織錦、苗家繡品等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傳統工藝。鳳凰古城
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清朝先後在這裡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儲存至今。北門古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
鳳凰古城陳斗南宅院,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1931),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係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讚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
沱江吊腳樓,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有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
文昌閣小學,鳳凰古城文昌閣小學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範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 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小學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石板老街,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衝、陡山喇、接官亭、沈從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
萬名塔,位於東嶺山麓的沱江之濱,東靠雕樑畫棟的遐昌閣,西望氣勢若虹的風雨橋。現塔高21米,為大級六角磚塔,塔面飾以彩繪、雕塑;六通皆有豐月拱門窗。
奇峰山,原奇峰寺所在地,寺廟已不存在,在此山上可觀看沱江、吊腳樓、虹橋、奪翠樓、萬名塔等景。
許願亭,位於鳳凰古城龍脈龍頭位置,在鳳凰風景區“虹橋”旁沿江的石板路、東關門樓閣上的一個亭子,因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當地人很久以前在此許願祈福,號稱“聚山水靈韻 鎖前世今生”而著稱——許願亭。湘西鳳凰縣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曾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稱。當地厚重的人文底蘊和古色古香的街巷曾吸引無數遊客來此訪幽尋夢。傳統節日
苗族“四月八”,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喜慶節日。陰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每逢這一天,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場面宏大而壯觀,人們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五月端午節,端午節有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最具名氣的是龍舟賽,近幾年已經發展成湘鄂黔渝桂等地區龍舟大賽。賽期為兩天左右(農曆五月初四、初五)。
一年四季均可去玩,不論是看景還是看人文風俗。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溫度。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有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線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回龍閣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鳳凰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虹橋,原名臥虹橋,歷史悠久。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碧輝門”,採用紅砂條石築砌,有軍事防禦作用、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鳳凰古城屬鳳凰縣治所在地,新城與古城緊緊相連,當地居民把縣城分為新城和老城(即鳳凰古城)。
人文景點有沈從文故居及墓地、熊希齡故居、北門城樓、東門城樓、連線兩城樓的城牆、虹橋、萬名塔、文昌閣等。古城現有文物古建築68處,古遺址116處,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現存文物建築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擁有土家織錦、苗家繡品等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傳統工藝。鳳凰古城
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清朝先後在這裡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儲存至今。北門古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
鳳凰古城陳斗南宅院,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1931),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係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讚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
沱江吊腳樓,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有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
文昌閣小學,鳳凰古城文昌閣小學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於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範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 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小學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石板老街,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衝、陡山喇、接官亭、沈從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
萬名塔,位於東嶺山麓的沱江之濱,東靠雕樑畫棟的遐昌閣,西望氣勢若虹的風雨橋。現塔高21米,為大級六角磚塔,塔面飾以彩繪、雕塑;六通皆有豐月拱門窗。
奇峰山,原奇峰寺所在地,寺廟已不存在,在此山上可觀看沱江、吊腳樓、虹橋、奪翠樓、萬名塔等景。
許願亭,位於鳳凰古城龍脈龍頭位置,在鳳凰風景區“虹橋”旁沿江的石板路、東關門樓閣上的一個亭子,因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當地人很久以前在此許願祈福,號稱“聚山水靈韻 鎖前世今生”而著稱——許願亭。湘西鳳凰縣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曾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稱。當地厚重的人文底蘊和古色古香的街巷曾吸引無數遊客來此訪幽尋夢。傳統節日
苗族“四月八”,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喜慶節日。陰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每逢這一天,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場面宏大而壯觀,人們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五月端午節,端午節有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最具名氣的是龍舟賽,近幾年已經發展成湘鄂黔渝桂等地區龍舟大賽。賽期為兩天左右(農曆五月初四、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