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來一個82年的胡歌

    為人處世比較懂事 別人就會問哪一年的 多大了 然後說了實際年齡 別人又不信 覺得你這麼小怎麼就這麼懂事

  • 2 # 赤峰人九九歸一

    不成熟,容易受到挫折,對世界都有美好的感覺,但是經歷過後,反而不容易成長。個人發展落後。容易做幼稚的事情,在同齡人看來。

  • 3 # 度以

    年齡分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有的人,生理年齡很年輕,可心裡年齡越很老,而有的人,生理年齡很老了,心裡年齡卻很年輕。

    人的成熟與年齡有關係,但不是絕對,與自身經歷更有密切關係。

    飽經滄桑的,不一定特指上年齡的。

    一般情況,能心理年齡遠小於生理年齡的。必然,環境比較單純,經歷也相對簡單,大部分屬於在庇護和呵護環境中。只有這些外部條件下,才會不懂世間險惡,一把年齡了,還像個小孩。

    每個人,都是從單純,幼稚中過來的。隨著環境,經歷,慢慢變得虛偽,世故,圓滑,老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吧。

    可也有一部分人,自小豐衣足食,被父母寵,

    婚後,被老公老婆寵,加上環境又單純,這樣的人,心理年齡很難成熟。

    不是有句話:寧願自己永遠都不夠成熟。

  • 4 # 心有靈靈犀

    一方面,會收穫很多同齡人得不到的快樂,因為更容易被感動,被開心,被滿足…

    另一方面,會遇到周圍人的明槍暗箭,因為心理年齡小,不夠有經驗,不夠圓滑,不夠世故。

  • 5 # 深院探遠秋

    心理年齡,從字面上理解即心理發育的年齡,實際上從內涵上說,心理年齡並不是心理發育成熟與否的年齡,而是看問題的心態問題,心理知識的豐富程度。有些人年紀很大了,但他們心理年齡比較年輕,整天樂呵樂呵的,表面看起來很幼稚,如果讓他們處理事情,他們又都很老練,把事情安排得有條理。所以要提升心理年齡,最終還是要多學習心理學知識,學了心理學,就會拿捏好事情的分寸。

  • 6 # 熙言觀享

    這看“遠小於”的程度了,如果說是社交中的情商相對較低,可以透過訓練,實踐提升;如果是心智化低,則需要一些干預手段讓其成長,提高心智化水平

  • 7 # 心師莊子

    很好奇你說是怎樣一種體驗?是以下幾種可能之一麼?

    1,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是怎樣一種體驗?

    2,這樣的人自己是怎樣一種體驗?

    3,作為旁觀者看到這樣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那麼你提問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感覺?

  • 8 # 心理專家劉愛民

    舉個例子可能會方便感覺。比如生理年齡30歲,但心理年齡只有15歲—這就基本上還在青春期。

    人在青春期,可能遇到點事兒就氣急敗壞,怎麼摁都摁不住地“怒髮衝冠”,一轉臉又不知道怎麼著地變得喜笑顏開了,讓人覺得陰晴不定;又想跟人說心裡話,有怕被別人太瞭解失去了獨立性,內心很矛盾,可能跟人說著說著話就戛然而止,沉默不言了,叫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渴望得到周圍人的關注和接納,會穿鮮豔奪目的服裝,語不驚人誓不休;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如果在人前丟臉了,那就是天大的事兒,無法見人了……

    這就是心理年齡15歲的人通常會有的言行表現。

    但是畢竟他的生理年齡是30歲了。俗話說“三十而立”,一般情況下,30歲年紀的人已經結婚生子,事業上趨向穩定也小有成就。在一般人的眼裡,30歲的人,應該已經褪去了年少的稚嫩和衝動,為人做事比較成熟穩重。

    如果一個人生理年齡30歲,卻有著15歲的言行舉止,就會給人幼稚、任性、不踏實的感覺,這在職場、社交和婚戀中都不太會被人接納和親近。這就跟大孩子一般不會找小小孩兒玩一個道理。於是那些心理年齡遠小於生理年齡的人就會感受到人際疏離、工作上不被重用、親密關係容易失敗……而他們自己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是覺得被孤立、被拋棄,會感到痛苦。

    心理年齡遠小於生理年齡的原因,跟遺傳因素有關;也跟個性、經歷、環境等因素有關,比如一個人早年受到了嚴重的忽視、虐待、拋棄,或者被過度溺愛,容易導致其心理發展遲滯或停頓;甚至近期工作、生活、情感受挫也可能會是一個影響因素。

    改善這種狀況的有效辦法是透過專業的心理諮詢來幫助自身心理逐步發展,逐漸趨向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適宜,這也會在工作、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獲益不少。

  • 9 # 成忠播心理諮詢

    一是心理年齡小於生理年齡,身體已經發育成熟,而心理則處於不成熟的依賴期,可稱“巨嬰”。他們不願自我負責,自我承擔,在生活、工作、經濟等各方面依賴,當然也是有讓他們可依賴的人存在。有的是家庭成員關係,有的是婚姻關係。當然這種關係都不是良性的關係,被依賴一方也藉此補償內心的自卑感,以彰顯自己的是有價值的,一旦承受不住就會指責、抱怨、批判、疏離......

    如何改變呢?去看看自己這麼做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只有自我負責,不外求。當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人類有史以來的習性是很難根除的,只有經過深入系統的學習和自我療愈,才能走出來,活出真實的,自由的生命。

    二是真正活出生命力的人。不管他的生理年齡是多少,他一定是內心充滿愛、活潑俏皮有趣的。這樣的人看透生命的真諦,把握人生的方向,清楚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理想。例如譚詠麟,永遠的25歲;畫家豐子愷,永遠充滿童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個月的泰迪能吃狗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