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破折號85218536

    問我?我倒要問你,現成的先進文化不積極的掌握服務社會,反要學習幾百年前的已經被歷史淘汰的落後文化是為什麼?

  • 2 # 翻滾兩週半

    首先,我們要知道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稱為王學“三大要”之一。王學“三大要”:致良知、親民、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弟子黃綰認為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 乃是倡導人們言行一致、為學須落實處。

    知行合一主要是強調知和行兩者在生活實踐中不可分離, 起到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 引申來講就是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之間所存在的關係

    在當時,王陽明從龍場開始, 反覆和人們討論“知行合一”、反覆向人們傳播“知行合一”, 並不僅僅是學術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行動問題, 他希望透過倡導“知行合一”, 扭轉官場及社會空談學術、忽視實踐的風氣。“心中有良知, 行為有擔當”, 乃是王陽明自己對“知行合一”的最好解讀。

    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從字面意思上看是跟知行合一不衝突的。

    在我看來看,我們做實驗寫論文是在格物。之後運用得出的結論去進行下一步研究或者應用到生活中就是知行合一。(個人拙見)

  • 3 # 寧河銀杏

    "知行合一,臻於至善",因王守仁《傳習錄》而聞名於世,現在因企業管理,精益生產需要而內涵發揚光大。工業化、資訊化的下的中國製造,在全球化商品的衝擊下,不但要學習先進的管理製造技術,而且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精益求精,將工匠精神和資訊化管理合二為一,方能在市場經濟浪潮中追風逐浪,不落潮頭。

  • 4 # 塵谷行知

    提問的內容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現代人”,“怎麼學習”,“王陽明知行合一”,“格物”。把這幾個詞背後隱含的深層意義挖掘出來,大概你也就知道了為什麼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須先透過“格物”的過程。

    現代人眼睛一睜一閉,看到的,沒看到的,無論是在睡夢中還是白天的生活中,時刻都被外在的花花世界誘惑著,很難抵擋得了這些洪水猛獸般的誘惑,所以只能把種種名利慾望裝在心裡面。

    長此以往,私慾在心地裡日夜滋生,如雜草一般,人人本自俱足的“良知”被這些慾望習氣的雜草遮蓋住了,良知發揮不出它的功能,知行被打成了兩截,知行無法合一。

    怎麼學習知行合一?就是把阻斷“知”“行”合一的那些東西斬草除根,你越努力去斬除,知與行之間的距離就會越靠近,你用功一分,知行的力量就能發揮出一分的力量。去得一分人慾,便可復得一分天理。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奧妙全在“致良知”,通俗來說就是“開發良知”,良知出來後一切終究會自得其樂,自得其圓,自得其理,不要去管“行”。因為知得真切處就是行,行到篤實處就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並進,無先後關係。

    儒家的修行方式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整個修行過程就講了一個“誠”字而已,摸透這個“誠”字,並且你能找到“誠意”工夫的踐行落實處,那麼可以說你離聖人之境不遠了。

    君子固“誠”,小人作“偽”,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什麼君子了,都是披著君子外衣的小人,都在“偽裝”著自己。可見要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困難的,格物格物,越格越物,被外物同化掉了,哪裡還能致得出良知來。

    綜上,想達到“知行合一”非格物不可,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誠意,誠意落實處就是“知行合一”。

  • 5 # 凌寒獨自開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是首要,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是探究萬物的規律,是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為“致知”提供一個認識論方法論。

    不管是現代科學,還是要真正悟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格物”是首要應該做到的,而且是要透徹、不畏艱辛的深挖深探方才能真知。魯迅在《偽自由書·透底》中寫道過,也鮮明瞭他對“格物”的態度:“於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週;要製造汽機,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

    何謂“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要行動,在行動中又產生新知,在新知中又行動,在知行迴圈往復中推進而獲得真知,“行”要緊隨“知”,“知”又要為“行”提供準確的立論,這樣“知行合一”才能相輔相成,合二為一。當然,“知行合一”不是我這幾句膚淺的話就能闡釋清楚的。我們不做高深莫測的學問探究,權且就這樣簡單明瞭的認識吧。

    “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把他一生所悟,嘔心瀝血為大家提煉出的一種形而上學。怎樣才能學會?我用民間諺語來形容一下,貼切與否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的真實感悟。“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譬如我們知道“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但要能真正做到就需要自我修繕、自我約束,不然知道了也是白知道。

    要真正學到、體會到一種精神,一種學問必須是自己精進用功、持之以恆,要有強大的“自律”而且“恆久”的去執行,以此用“知”指引“行”,用“行”不斷影響“新知”,迴圈往替。把陽明先生以及前輩聖賢說的,做到言行一致,一生去實踐,去做就真正學會“知行合一”了,其他都是妄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西女排黃金一代已經完美謝幕,再回來就沒法華麗多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