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丁丁金服
-
2 # 驕然
皇帝的一頓飯,具體要多少銀子?這就要看哪個皇帝了,比如清朝的慈禧。這個寡婦是很講究吃的。他的每頓飯花費的銀兩就多一些。而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他每頓飯花掉銀兩就相對少一些。
-
3 # 開周說宋
清人筆記《居易續錄》:“侍衛傳示上用食單,每日止肉九斤,米三升,它物稱是。”侍衛向大臣們展示康熙皇帝的用膳清單,每天只用九斤肉、三升米,其它物品的價值差不多與九斤肉和三升米加起來差不多。
按照這條文獻,康熙每天消耗的食材,相當於十八斤肉再加六升米。
清朝一斤是16兩,一兩是37克(民國時調整度量衡,一斤定為10兩,一兩定為50克),當時的斤,比現在的市斤略大,18斤肉相當於現在21斤,六升米則將近10斤(清代容量與重量換算較為複雜,這裡略去換算過程)。
問題是,康熙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飯量呢?他一天怎麼可能吃掉這麼多肉和這麼多米呢?
原因在於,這麼多食材不全是御膳房消耗掉的,更不是康熙一個人消耗掉的。
御膳房每天只為康熙準備兩頓正餐(早上一頓,中午一頓),雷打不動,定時供應,但康熙未必吃。康熙不喜歡御膳房的定例供應,他更喜歡在皇后“內膳房”、嬪妃“飯房”和上書房的“小夥房”用餐。御膳房為康熙做好了飯,康熙不吃,難道倒掉嗎?不,他會賞給某個嬪妃、某個親王、某個大臣、某個翰林學士,賞給侍衛房裡的侍衛,甚至賞給某個太監總管。將自己不愛吃、吃不完、以及吃剩下的飯菜賞給下人,是清朝統治者的恩典和習慣,從康熙到慈禧,一脈相承,無一例外。
在清代統治者當中,康熙相對節儉。康熙四十六年,御膳房向內務府報總賬,一年開銷折成白銀是3781兩。太后“外膳房”、皇后“內膳房”、各宮“飯房”、各低階嬪妃“塔塔”(內廷各後宮承應茶膳之地)的開銷加起來則是97441兩,將近10萬兩。也就是說,康熙的御膳房一年花掉了幾千兩,後宮嬪妃的小食堂則總共花掉了將近十萬兩。
乾隆是康熙的孫子,比康熙奢侈得多。據清人筆記《嘯亭雜錄》記載,乾隆晚年御膳房“歲用二萬餘金”,御膳房一年花掉兩萬多兩銀子。
御膳房開銷如此巨大,不是因為皇帝吃得多,而是因為皇帝吃得貴。據民國人編撰的《清宮述聞》記載,明朝嘉靖皇帝想吃果餡餅,吩咐御膳房做一盤,“來日御膳房起面者、剝果者、製糖者,開至五十餘金。帝笑曰,只需五錢,便可在東華門口買一大盒矣!”區區一盤餡餅,市面上五錢銀子就能買一大盒,御膳房卻把預算開到了五十多兩銀子!
還有一則幾乎是眾所周知的逸聞,說乾隆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雞蛋,御膳房把預算開到三十兩銀子,乾隆不明底細,以為雞蛋就該這麼貴。後來有一天,軍機大臣汪由敦覲見,乾隆問他吃的什麼,汪由敦說:“俺家窮,早上起來只吃了四個雞蛋。”乾隆驚訝地說:”雞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則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乃自言家貧乎?”雞蛋一個就要十兩銀子,四十個要四十兩,我一天都不捨得吃四個,你一頓卻吃了四個,你這樣土豪,怎能說自己家裡窮呢!
汪由敦一瞥眼,旁邊所有太監都虎視眈眈瞪著他,他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會影響太監和御膳房工作人員發財,將來必遭暗算。於是他趕緊解釋:“您吃的是好雞蛋,一個要十兩確實不貴,我吃的是臭雞蛋,三文錢就能買一個!”
最後再補充一條趣聞。
清朝皇帝與後宮如此鋪張浪費,每年卻還要假模假式地吃一整天的憶谷思甜飯。按《清稗類鈔》記載,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六,從太后到皇帝,再到皇后和各宮嬪妃,包括未出閣的格格和阿哥,都不能吃肉,只能用生菜葉子裹著白飯糰當主食。因為他們的老祖宗努爾哈赤侵略中原時,有一天沒搶到東西,餓得受不了,只好向那些被他們逼得國破家亡的中原老百姓學習,剝掉榆樹皮當飯吃。為了紀念滿清老祖宗的“創業艱難”,每年八月二十六被定為清宮節日,這一天吃最簡單的飯菜,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回覆列表
據《宮廷瑣記》載,慈禧、光緒的份例大體如下:盤肉(豬肘子)五十斤、豬一頭、羊一隻、雞鴨各兩隻;新細米兩升、紫米一升半、江米三升、粳米麵三斤、白麵十五斤、蕎麥麵一斤、麥粉一斤、豌豆粉三合(約四兩半)、芝麻一合五勺(約二兩二錢);白糖兩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蜂蜜八兩;核桃仁四兩、松子仁二兩;雞蛋二十八個、枸杞四兩、幹棗八兩……鮮蔬菜十五斤。另有燕窩、魚翅、海參、銀耳等山珍海味若干。
按雞蛋的價格保守估計,太后、皇帝兩個人每天的伙食費,不少於一萬兩。而且,宮中總管和首領太監也吃份例。如隆裕太后的大總管張蘭德,每餐即有菜四十品。光緒年間,宮中總管和首領太監就有168人。他們一天要吃掉多少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