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天低月近人915
當時紋身大多是犯人,為了掩飾紋身的不好看,後來在原基礎上再紋,後來其人就變為江湖人士!主要是當時沒有洗紋身的裝置!
-
3 # 滇池路的老人
唐朝時期,胡人紛紛來中原,於是乎,紋身文化也被傳入,直到宋時期,把南方少數民族按照紋身進行劃分,分為“繡腳蠻”、“繡面蠻”和“雕題蠻”等不同種族。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狀態下,各藩鎮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往往給士兵紋身,相當於做了記號,這種紋身對士兵而言是一種恥辱,而這種恥辱感也延續了下來。到了宋朝,發配犯人的時候在臉上刺字,名為刺配,也含有防止犯人逃跑的意味。後慢慢演變成一種民俗。
-
4 # 天缺子
這個要追溯到教派信仰,唐宋時期佛教和道教迅速發展壯大,但也有很多分支。所以他們就用紋身來代表派別,所以很多唐宋時期的武將英豪都有紋身的現象。如果很多人看過少林寺,就知道闖過十八銅人就是抱鼎紋身。
-
5 # 愛上重慶la
唐朝喜歡刺青是因為好看,喜歡畫圖案在身上,後來為了美觀,直接刺在了身上。宋朝是個奇特的時代,那時候教派特別多,人民喜歡用紋身代表不同的信仰符號,有的還用刺青代表家族符號,社會組織符號也喜歡用刺青,刺青是人的身份的符號之一,表示了所在的宗教,還因為官服用刺字的方式來認定罪犯,後來大赦天下的時候,放出來太多犯人,於是就有許多人為了不被世人因為身份看不起,而選擇刺青,我們在水滸傳中就可以到許多人都有。
-
6 # 小迎迎阿
刺青也就是紋身,紋身作為人類輝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文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蹟,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
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札青、點青、膚札、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札白居易詩。段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花中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黃夾纈窠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窠,文絕細。凡札三十餘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召工札胸腹為山池亭院,草木鳥獸,無不具悉,細若設色。』
回覆列表
紋身刺青不只是現在人士的專利,在古代時期,那些追求“時髦”的男男女女們依舊會刺一身好花繡。說起紋身,實則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在犯人臉上刺字的刑罰,名為“黥”刑。這個刑罰一直到了明朝時期才消失,舉凡看過《水滸傳》,裡面如林沖、武松、宋江那樣的“賊配軍”,臉上都黥了金字,為的就是給你留個記號。古籍中曾有文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文字記述,其實說的都是紋身。作為一種習俗,紋身最早出現多見於古代少數民族。
漢代即有記載南方的越人“斷髮紋身”,《淮南子》一書中記述:“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們被髮文身,以象鱗蟲”,即“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傷也。”也就是說,南方越人是為了與自然和諧共處,認為紋身可以辟邪。
唐朝時期,胡人紛紛來中原,於是乎,紋身文化也被傳入,直到宋時期,把南方少數民族按照紋身進行劃分,分為“繡腳蠻”、“繡面蠻”和“雕題蠻”等不同種族。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狀態下,各藩鎮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往往給士兵紋身,相當於做了記號,這種紋身對士兵而言是一種恥辱,而這種恥辱感也延續了下來。到了宋朝,發配犯人的時候在臉上刺字,名為刺配,也含有防止犯人逃跑的意味。
《水滸傳》中,梁山很多好漢都受過這種刑罰,尤其是宋江,把這件事看成奇恥大辱。但,並不是說宋代紋身就一定是恥辱,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
同樣是梁山好漢,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也滿身都是紋身,書中交待這些人“平生好武藝,一身好花繡”,花繡既紋身,代表的是一種個性!
明代《百夷傳》記述:“不黥足者,則眾皆嗤之,曰婦人也,非百夷種類也。”說明這個時期少數民族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紋身既可以區別民族,又代表了男女之別。
由於文化的差異,紋身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認可,在東方文化中,對紋身的認可度在慢慢地提高,特別是一些精英階層,以紋身代表一種個性和信仰。但是由於紋身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光彩的一頁,要得到社會廣泛接受,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