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mi別鬧
-
2 # 阿拉斯加葫蘆哇
本來就是,你可以一下,山海經裡面大部分的異獸除非是哪種神獸其他的大部分都有一些吃法,或者是吃了之後的效果怎麼樣!可以看一下。 我真是懷疑山海經上面本來這些動物都是有的,只不過是被我們老祖宗們吃完了。
下面這一些是所有可以吃的,出來描述出來的,後來基本上在繼續有描述吃的就是吃人了。
肥遺(鳥)
【原文】英山,有鳥焉,其狀如鶉①,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②,可以殺蟲。
【註釋】①鶉:即“鵪鶉”的簡稱,是一種鳥,體形像小雞,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黃白色條紋。雄性的鵪鶉好鬥②癘:癩病,即麻風。
【譯文】英山,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鳥,是黃身子而紅嘴巴,名稱是肥遺,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
【原文】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譯文】青丘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
橫公魚
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原文】《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赤鱬(rú)
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於先秦。
【原文】《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冉遺魚
【原文】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①,可以御兇②。
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
具體可以看我的山海經圖鑑,一共75種異獸,其中很多都介紹的有吃法,而且有功效,說明可能之前真有這些異獸,只不過被我們老祖宗吃完了,不然誰能知道有那麼多的吃法!還有效果。
-
3 # 君易堂
《山海經》應該是一部記載上古文明的天書。其中,對世界地理構造的描寫和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而且裡面記載的怪獸,在其他記載中也得到印證。雖然,這本書晦澀的文字讓人讀不懂。但是,只要靜下心,花時間破解其中的奧秘,也許會有巨大收穫和發現。
-
4 # 玄門禹赫
這麼說其實也沒有錯!
因為《山海經》本是一部百科工具類古籍,裡面包羅永珍,講述了乾坤上下,四生六道的人、事、物、景等。
如今食譜類書籍也算是工具類書籍,所以說《山海經》是一本食菜譜也不無道理。
-
5 # 國風起名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中提到多種動物,而且還有各種療效,個人認為這種行為是遠古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就跟神農氏嘗百草一樣,研究每種動植物的藥性和療效,然後加以記載供人們參考和流傳。雖然很多動物已經滅絕,但確是對醫藥方面做出了貢獻。
-
6 # 宋春來
從小我就聽別人給我講過《山海經》這不經典書籍。但有一樣肯定,絕非食譜。應該是遠古時代的,對地理的概括,以及對地貌地況說存在一切事物的記載。當然,其裡也還包含一些歷史方面的記錄。簡言之,遠古時期的世象大千吧。這部經典,能留到現如今,可謂最奇蹟。如果概以食譜論之,非常令人好笑。因為人活著,不能對凡事都有吃的意識。尤其《山海經》,更不能以神話論之,應為更實。
-
7 # 愚人
《山海經》是吃的食譜。這個說法從那裡來?吃貨,吃相,吃飽了撐的,吃飽了找事的,在客觀上,都是為了吃。因而,這是他們“相”的反應,不是《山海經》“物象”的反應。
《山海經》,無法讀懂,很久了。不是無法讀懂,是找不到讀懂的方法。因而,“神”解“山海經”,就“想”夢幻成“神”,成為新的“山海經”之“神”以“吃相”存在。
見笑了!
-
8 # 董江波
沒錯,說《山海經》其實是一本食譜,主講吃與被吃。這個也是沒錯的。
為何,因為《山海經》講的是上古洪荒,萬族林立的時候,在這個時代,人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種族罷了。
在洪荒上古,每一個種族都是狩獵者,或者獵物。被抓了,就是被吃掉的命運,因為,萬族都是各各的口糧啊。
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在這樣滴血殘酷的環境下,一步一步走向強大,站在萬族之端的。而剩下的萬族,不都成了人類的口糧了。
所以說,這樣說,沒問題。
回覆列表
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觀點。
讀大學的時候讀過山海經。但因為實在是太過晦澀難懂,所以只看了前幾章。確實很像題主的這個看法像是一本食譜。講的吃與被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