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凹凸曼149478785

    有些人讀一遍就能記住,有些人讀十遍都沒用。有些人把讀書就當作一種興趣愛好而已,如同打遊戲與看影片,有些人卻覺得這是一種高逼格的事。

    不要管所謂的精讀與泛讀,但關鍵是要每次讀書的時候都要有所思考。記憶久了都會忘記,但對你精神的影響確實永恆的。

  • 2 # 一些有道理的句子

    讀書是一個系統工程,泛讀一本書,是對這個工程有一個簡單的認知,知道這是個什麼工程,只有把裡面的每一個知識點分析瞭解透徹,你才會對這本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是個過程。少不了,你希望讀到哪個層面就選擇怎樣去閱讀。

    其實,這個還跟人的資訊理解程度有關,每個人記憶力不一樣,也就形成,有些人讀一遍比別人讀一遍還要印象深刻。任何能力都需要培養,只有經過系統的學習與總結,你才能把你所看到的融入你的骨子裡。讀書是自己的事,選擇對自己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 3 # 智囊謀略

    這是精讀和略讀的問題。精讀以求專,略讀以求博,人不應該只專不博,或者只博不專,因為深入的研究和廣博的知識面從來不是矛盾的。最好的方式是結合起來:既博又專。

    既博又專通常有兩種做法:

    一是由博入約,就是先博後專。有許多人,在開始讀書的年紀,好奇心大,喜歡東翻一點,西翻一點。什麼門類的書都看,有時甚至一會翻一本。這也許不是什麼壞習慣:他可能在搜尋最感興趣的書。一旦確實了自己的喜好,看書就會認真起來。

    據說,梁啟超自幼被目為神童,過目不忘,自己也很得意,初見康有為,有點賣弄,說自己幾歲會啥,幾歲會啥。結果康先是靜聽,然後當頭棒喝:你知道的這些有什麼用,都不能救國!梁從此開始接受新學,開始把視角放到西方,尋找救國良方,並身體力行。

    著名語言學家、《古代漢語》的主編王力先生曾說過:

    我們研究一門學問,不能說限定在那一門學問裡的書我才念,別的書我不念。你如果不讀別的書,只限於你搞的那一門的書裡邊,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為你的知識面太窄了,碰到別的問題你就不懂了。過去有個壞習慣,研究生只是選個題目,這題目也相當尖,但只寫論文了,別的書都沒念,將來做學問就有很大的侷限性,如果將來做老師,那就更不好了。”

    有了寬闊和眼界,廣博的知識面,研究才能出成果。

    二是由約入博,就是先專後博。有的人則是先有了自己的喜好,著重看一門或一個方面,在看書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知識面不夠,於是邊看邊學習其他知識。時間長了,學問自然就多了。

    蘇軾有個“八面受敵”的讀書法,是一個很好的闡釋。他在談到讀《漢書》經驗時說:

    “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漢書》有75萬字,蘇軾倒背如流。如果泛泛而讀,很難有大的收穫,蘇軾每次只側重讀一個方面,如只讀人物,只讀地理等等。讀得遍數多了,也就廣博全面了。

    所以,這兩種方法不是絕對的,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或者由博入約,或者由約入博。殊途同歸,都是要研究好學問。能靜下心來讀書,是何等的享受!

    就像學佛參禪一樣,無論信哪一門派,採用何種參法,最終目的是 為了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 4 # 希兮書話

    每天固定出精讀時間

    我給自己每天安排的閱讀時間大概二到三小時。

    閱讀目標是一本經典名著或者我很喜歡的文學作品。一本為商務工具實用類書籍。

    在閱讀那段時間裡,我首先是讀名著。如果是小說類至少讀一章,散文小品類根據篇幅讀兩三篇。等完成了經典閱讀後,餘下的時間實用性書籍就隨便看了。有時候一晚上一本,有時候兩本也不一定。

    我覺得這也緩解了我的閱讀上喜好與實用的平衡。因為真正的閱讀的快樂體驗還是從精讀中來。商務類書籍則是為工作生活需要。

    如果把閱讀必做靈魂的沃土的話,唯有精讀經典類的作品才能有這樣的效果。

    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把《紅樓夢》讀到第四遍了。

    學會選擇書籍 見縫插針式的閱讀

    我的身上隨時都會放一本書,方便我在等人,飯店吃飯時等碎片時間閱讀。

    不過我通常帶的是名著,因為經典作品值得品評。我對它們的評價是就像南方的清寒細雨,看似輕描淡寫,卻能把絲絲入扣的寒氣溼氣帶入身體裡,想除都除不去。

    經典作品就有這種效果,值得靈魂完全浸入,哪怕只有十分鐘,也是與文字一場約會。

    而實用性的書籍講求方法,最好一氣呵成的閱讀。方法不需要浸入,只要瞭解,運用就可以了。

    精讀與泛讀,就好像心靈的一日三餐,必需品與自己的喜好,總要相輔相成,所以兩者缺一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去平衡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