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囊謀略

    深度閱讀是指精讀,廣度閱讀是指泛讀。精讀必須深入,重在有感悟;泛讀必須面廣,重在開眼界。(我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可以翻看)

    下面說說我個人更深入的看法,不足之處,請海涵。

    一、年輕時,多略讀,培養興趣,開擴眼界。

    等到年齡大了,你就知道眼界見識會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一個人的眼界多寬,他的格局就會多大。別人只在乎一時一地的得失,他卻看得更長遠;別人關注一個狹小的領域,他關注的卻是集體、社會、國家——他面對困難,看得更遠,也會更堅毅。

    一個只關注小我的詩人和能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詩人,誰的貢獻影響更大?當然是後者。例如杜甫,他自己吃不好,生活窘迫,老病孤苦,卻老是想著國家百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

    現在我們讀來,仍然震撼於杜甫的為國為民精神。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者。能有這樣的眼界,除了家庭的影響,還和年輕時博覽群書、四處遊學分不開。

    二、等到年齡大些,可選自己感興趣的,深入閱讀,務求有心得

    如果光有眼界,沒有深度,容易養成誇誇其談的毛病,覺得自己什麼都行,但什麼都做不來。明朝時王陽明年輕時立志做聖人,處處以聖人來要求自己:讀書、養生、遊歷,甚至到長城沿線調查,嚴格踐行“格物致知”的教訓,直到自己因為“格”竹子病倒……

    但這一通忙碌,卻沒有太大的收穫,自己還因為得罪宦官而被貶斥、追殺。到了龍場,他在一次打坐中猛然醒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每個人都有聖人之心,不必求之於外物,就回歸內心,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就是王陽明創立的“心學”

    如果沒有深入的領悟,不斷的探索,是不會有王陽明後來的功績的。

    人到中年,書就不能再泛泛而讀了,一定要找有用書,讀出自己的心得,用這些心得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高手》大電影816上映,講的是什麼故事?有哪些角色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