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開國皇帝說他家鄉話,後代的皇帝基本都說首都話了。

    比如說漢朝吧,開國皇帝劉邦是沛縣人,說的肯定是徐州方言。劉盈是在沛縣出生長大的,大約也是會說沛縣話的。但是文帝以後,基本上都是在長安長大的了,那一開口自然就是秦腔了。光武帝劉秀是南陽人,但是東漢的首都卻在洛陽。所以後面的皇帝有一個算一個,大概都是洛陽味兒。

    又比如說明朝,朱元璋是鳳陽人,肯定是一口鳳陽腔;而朱允炆是在南京長大的,則應該是南京話說得很溜。朱棣篡位後,明朝首都遷到了北京,此後的歷代皇帝都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世宗朱厚熜。因為他是在湖北安陸長大的,所以大概是一口安陸的口音。

    清朝的皇帝有點特殊,他們是雙語教學,漢語和滿語都得會,部分語言天才比如乾隆,還會蒙語和藏語。當然,他們主要還是說的京片子,但是滿語也是必修課,在接待滿洲大臣的時候有時候還必須得說滿洲話。

  • 2 # 看鑑地理

    清兩朝的都城都是北京,想當然的,明清兩代皇上們都應該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事實並非如此,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康熙,卻是一口趙本山的口音,每天用東北話上朝議政。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康熙大帝有東北口音的證據是他的奏摺硃批:“……專治瘧疾……連吃兩服,可以出根。”“……解京又費一凡事,不如存庫……”“知道了。近日審事的大臣眾論何如,必先嚴否?”這其中,“可以出根”,實際上皇上說的是服了這藥“可以除根”;“費一凡事”,實際上皇上寫的是又要再費“一番事”;“必先嚴否”,實際上皇上問的是:“比”先前更嚴了嗎?

    連批覆裡都這麼濃的酸菜味,足見康熙皇帝東北話的造詣。

    原來康熙即位距離清朝入關只有短短18年的時間,那時的清政府還沒有將北京方言定為官話,而且康熙身邊最親近的人,例如孝莊太后、蘇麻喇姑,都還是說著滿人的“東北腔”。所以,在“御批”裡,“北京音”和 “東北音”,這兩個語言場攪和到了一起,文字上也就出現了這些“轉音借代”。

    明清時期有口音的皇帝不止康熙,還有明太祖朱元璋。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以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定位明朝官話。可他本人卻不會講一句南京話。他那帶有鳳陽口音的“口語體”聖旨,在中國的帝王中也是獨樹一幟。我們來靜靜地感受下: 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百姓每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做軍。……

    “鄉音無改鬢毛衰”,皇帝可以改變都城所在地,卻改變不了自己的口音。也許在聖祖康熙在用膳的時候真的也會來這麼一句(翠花,上酸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同時按住螢幕畫面抖動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