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橫海聽泉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是王陽明心學的理論。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他倡導本著人性的要求去說話,盡力表露長期被壓抑了的思想感情,提偶人們各以吾心原有的良知去判別是非。作出符合自已心願的行為。譬如我要寫字這件事,我要寫字本身就是知,磨墨提筆就是行,要真正知道一個字如何寫,必須要實際去寫才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致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內平靜,不被環境所左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2 # 天馬909張冰河

    知行合一是,將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接合,讓知識的無形能量,透過行動轉化為有形資產,從而體現知識真正的價值。

    瓦特運用知識發明了蒸氣機,使世界工業革命突飛猛進,電力的發明,利用力學原理,發明的各種運載工具,各種機械裝置等等,都是知識的無形能量,轉化而來。

    束自高閣,脫離實踐,脫離現實的紙上談兵,是空洞的知識,是空談的理論。知識只有與實踐結合,指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實踐積累的經驗,反過來又不斷充實豐富知識的內涵,知識與實踐反覆相互作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己之見。供參考!

  • 3 # 老實石老

    許多時候,我們都是按想法做事的。當我們在做一件事上,己經把想法完全融入到行為中,這時的境界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

  • 4 # 無知的菜鳥

    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束。我們一般人的思想當中都是先知道了,然後慢慢的去做到,這樣的話知和行就是兩件事了。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本是一回事,中國思想自古以來注重實踐,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學習就是為了實踐。歷代賢人都注重知和行,法制和行比喻成車之兩輪了之雙翼,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說成一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到,你做不到的話,就不能算作知道。王陽明自己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們生活當中知行為什麼不能合一?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活當中知行不能合一怎麼辦

    1.並非真知,只是瞭解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末有知而不行者,真知即能行。我們在學習很多理論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幻覺,對所學的事物瞭解一個大概,知道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像我們學習王陽明的思想一樣,所有人基本都知道王陽明的思想,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是你知道以後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你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是瞭解了一點皮毛。

    方法論:當你學習一個理論,你發現你知道,但是不能做到的時候。的追問為什麼?在追問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不斷的解決這個問題,隨著你的追問,你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深沉,你對所學的這套理論會變得越來越完善,你學習一個東西足夠深刻以後,更本不用你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去實踐這個理論,這個理論已經融入到你的思想當中,變成了你的一種本能,直接影響你的行為,孔子其實隨心所欲而不欲拒,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但是也不會超出仁的範疇,孔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仁內化到自己的思想體系裡面。把剛開始反本能的東西,慢慢的內化成自己的本能。這個時候知行就就能合一。

    2.知行不能合一的第二方面,被私慾阻斷。

    今天中午吃完飯,你突然想看一下書,學習學習上,沒看兩分鐘拿出手機來開始刷抖音,刷著就停不下來了,看書這回事被忘到九霄雲外。等你刷完兩個小時的抖音又覺得有深深的愧疚感,感覺我怎麼會這麼頹廢呢?你也知道看書好看書能夠增長知識,但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就是堅持不下去,被你心中的私慾所阻斷,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天理和私慾,而且天理和私慾在你的內心當中不斷的較量打架,當天理占上方的時候,你就能秉除私慾去看書,當私慾站上方的時候,又去刷抖音去打遊戲,抓抖音打遊戲會分泌多巴胺讓你很爽。

    方法論:這時候你需要格物,格除私慾,儲存天理。存天理去人慾。

    3.知而不行,對你影響不大

    假如你和你仇人兩個人站在懸崖邊上,你心裡知道你再往前走到邊上去,你仇人一定會把你推下去,那麼試問這個時候你會往前走嗎?我想絕大部分人不會,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知道你立馬就能做到,知行能夠合一,因為這個時候知而不行,對你的影響極大,甚至會讓你沒命。

    方法論:知而不能行的時候,就想一下不行的後果,以結果倒逼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爐石傳說》中,如果推出英雄卡“伊利丹”,你覺得怎麼設計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