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要音樂
-
2 # 阿龍可可
首先回答之前來說一下中國傳統的一種藝術皮影戲,簡稱“皮影”
皮影的道具為皮革製成,在電燈出現以前使用蠟燭照射,來觀看;
所以電影一詞應該與皮影頗有淵源,原理相似,但是電影是用電燈來照射膠片,所以就叫電影;
-
3 # 魏偉孟於1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誌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擴充套件資料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讚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型別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
4 # 很熱的銳哥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準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準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
5 # 娛樂提速
電影是“舶來品”,而電影一詞卻是地道的中國名字。外國人則稱電影是活動圖畫、活動寫生、映畫等。 1895年電影誕生,不久傳到中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於是人們就自然地把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叫做“影戲”或“活動影戲”了。但電影終究不同於皮影戲,電影放映是用電作光源的。那時,也把“活動影戲”叫做“電光影戲”。以後,人們也許是為了順口,就簡化成"電影"兩個字了
回覆列表
電影是“舶來品”,而電影一詞卻是地道的中國名字。外國人則稱電影是活動圖畫、活動寫生、映畫等。
1895年電影誕生,不久傳到中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於是人們就自然地把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叫做“影戲”或“活動影戲”了。但電影終究不同於皮影戲,電影放映是用電作光源的。那時,也把“活動影戲”叫做“電光影戲”。以後,人們也許是為了順口,就簡化成"電影"兩個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