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帶你看三農

    當然不是因為僅僅的梨而已!讓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孔融讓梨”的有關記載。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當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融曰‘我小兒,理當取小者’,由是家族奇之”。

    《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在祖國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充分反映了孔融一個四歲的孩子就知道尊老敬長的道德水準,同時教育後人凡事應遵守從長到幼的公序原則,和作人起碼的道德常識。

  • 2 # 書生學公文

    是對是錯無需太在意,或許就是無心之舉,小孩子可能並不會在意梨的大小,或許只是隨手那麼一拿,大人們,往往想多了。

  • 3 # 行走的米粒

    孔融讓梨,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 4 # 野子詩聯

    “孔融讓梨”,早已成家喻戶曉的極品典故。它無疑包含了中華傳統美德需傳承發揚的大問題。

    讓梨,只是形式。表面上,不過是禮儀問題;而實質上,它叩問人心,需要建構最最珍貴的品質。且從小就得培養。這正是點滴養成的極佳例證。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傳承了五千年、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其強大生命力,與它的特質不無直接關係。這就是,它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如何塑造人的內心。

    對待優秀的文化,就不斷傳播;並不時拋棄糟粕,從而使我們的文明深深根植人們心中;所以才一代代傳承下來。

    以小見大。它無疑時時提醒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任何時候都要立足當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而讓人生富含傳統之美!正義之美!

  • 5 # 昱遠居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場景,總想把自己認為好的讓給我們認為應該給的人。這個過程有時候是親情,有時候是愛情,有時候確實迫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孔融知道梨需要讓,就說明他是在乎梨的,只因為在乎,才覺得應該讓。

    至於孔融讓梨是出於禮貌,還是因哥哥的絕對優勢屈服不得已而為之,就不好說了。如果他讓的是弟弟,才是真正的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人生中最落魄的時候,是什麼時候,自己如何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