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七夕情人節啦
對於這個中國情人節
你是不是早就打算好
該怎麼和TA一起過了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不只是情人節。
七夕節起源、寓意、文化,你瞭解多少?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
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起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七夕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情人節”!
什麼是乞巧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七夕時以小盒盛放蜘蛛,次早觀看蜘蛛結網的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時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拜織女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襬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圍坐在桌前默唸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
洗髮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接露水
不少地區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
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定義——中國情人節。
而正因為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的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所以,七夕節真是個浪漫的節日,它讓人們都能懷一點小天真,相信世間有美好的愛戀,相信許的每個願望都能實現。
我們都喜歡七夕節
這個一年中最浪漫的節日
那一夜抬頭有最璀璨的星河
相愛的人會得到全世界的祝福
羞澀少女都敢表達自己的愛情夢
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全世界最浪漫的人兒
今天就是七夕情人節啦
對於這個中國情人節
你是不是早就打算好
該怎麼和TA一起過了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不只是情人節。
七夕節起源、寓意、文化,你瞭解多少?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
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起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
七夕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情人節”!
什麼是乞巧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七夕時以小盒盛放蜘蛛,次早觀看蜘蛛結網的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時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拜織女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襬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圍坐在桌前默唸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
洗髮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接露水
不少地區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
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定義——中國情人節。
而正因為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的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所以,七夕節真是個浪漫的節日,它讓人們都能懷一點小天真,相信世間有美好的愛戀,相信許的每個願望都能實現。
我們都喜歡七夕節
這個一年中最浪漫的節日
那一夜抬頭有最璀璨的星河
相愛的人會得到全世界的祝福
羞澀少女都敢表達自己的愛情夢
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全世界最浪漫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