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監獄演進情況如何?
21
回覆列表
  • 1 # 史之策

    監獄與班房其實有明確的分界!

    班房是古代作為臨時關押的地方,一般犯的事情都比較輕,或者是官府故意勒索。只需要拿點錢才出來,很容易就被放出來。而監獄是正式關押場所,是判了刑的犯人所在之地。

    遠古時代就有監獄出現,當時主要用來馴服野獸。到了氏族社會,又演化為關押俘虜。國家產生之後,監獄作為統治工具隨之出現。

    監獄在夏朝時期喚作夏臺,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其為圉。而周朝更是對關押人員進行勞改,在監督下透過勞作減輕罪行。但是被釋放三年內,地位都很低下。

    春秋戰國時期,監獄又叫作圄。由於秦朝法律非常嚴苛,又對監獄制度進行大規模整改。而真正使用獄這個名字還是從漢朝說起,全國各地都建有監獄,而後代也基本沿襲漢朝制度。

    而班房其實一直是辦公場所,因為在明清時期實行三班六房制度。其中三班:皂班、壯班、快班,類似於現在警察機構;而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屬於文職一類。

    明清時期班房與監獄之所以混淆,是因為官府管理混亂。經常出現拘禁老百姓於班房之中,然後大加勒索。甚至進行一定刑罰,簡直與監獄無二。所以民間把值班室叫作監獄,其實是在諷刺之意。

  • 2 # 吳萍吖

    為什麼監獄又叫“班房”?

    班房,顧名思義,就是上班的地方,也就是辦公場所。

    古代的衙役、捕快在巡街時,如果有人鬥毆,尋釁滋事,又或者有人起糾紛,就把這些人暫時押在“班房”,以便日後審訊斷案。

    監獄,顧名思義,是收監(監督),承受牢獄之苦,失去自由。

    明清時期,開始有“三班六房”制度。

    官府的作用之一是為人們打官司、爭曲直、辯是非。

    那些暫時扣押的人,經過最終審理,有罪且不能放任自流,就收押關進監獄,接受應有的懲罰。

    班房和監獄的區分大致如此吧?

    2018.4.25.

  • 3 # 雨竹阿輝

    班房又稱班館、卡房。班房並不是監獄,它是古代衙門壯、捕、皂三班衙役辦事的地方,清代將一些輕罪未決人犯和干連佐證人員臨時羈押候命,並派衙役看管。故成為監獄的代名。 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川臬司(主管刑獄的副省長)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描繪了四川班房的狀況:“卡房最為殘酷。大縣卡房恆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及十餘人不等。甚至將戶婚、田土、錢債、佃故被證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給稀糜一甌,終年不見天日,苦楚百倍於囹圄。……前此通省庾斃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道光年間福建晉江等縣,班館內“無論原被告,每押至八九百人”。嘉慶年間廣東番禺縣官吏聽任衙役私設班房多處,濫羈人犯,其中竟同黑獄,並“設立女館,致有逼令賣姦之事”。 衙役在班房的作威作福,使民間對班房噤若寒蟬。直到現代,民間仍有把坐牢稱為“坐班房”的習慣。

  • 4 # 橘子陳皮

    其實最開始監獄和班房是有區別的,不只是監獄和班房,就連監和獄都是有區別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獄”這個字,“獄”是用來短暫關押罪犯的地方,而等到罪犯被審判結束之後,該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就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因為在早期的中國是沒有現代的有期徒刑的,所以只需要一個短暫關押犯人的地方,這才有了獄。

    而到了明朝之後開始有了監禁的刑罰,犯人被關押起來,直到刑期滿或者遇到大赦天下的情況才能出去,這時關押的地方被稱為監。

    而監獄這個叫法就始於明朝,明朝時候政府辦事機構有三班和六房,三班是指皂班、快班和狀班,皂班主要負責社會的治安,快班負責緝拿,狀班負責審訊,是國家的司法機構;六房其實指的是六部,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工部、刑部。

    我想三班六房可能才是剛開始真正班房名字的由來,可能指的是政府的辦事機構。當然了,政府的辦事機構肯定就有暫時關押犯人的地方吧,而在古代百姓的眼中,政府機構就只是衙門,也不懂什麼分工,所以百姓們會把關押犯人和政府機構聯絡起來,慢慢的班房也就變成了監獄的意思。

    剛開始沒有監禁這種刑罰,所以才會有獄這種東西,後來有了監禁的刑罰又出現了監,這個時候監和獄的區別已經很小了,於是被合稱為監獄。而當時的三班六房其實代表著政府機構,但卻被百姓們誤解,又將班房理解成了監。

    而到了現在,基本最普遍的刑罰就是監禁,故監和獄兩個已經沒什麼區別了,監獄也就這麼叫了,而現在政府機構也早已不講三班六房了,但班房的稱呼卻是留下來了,所以在現代監獄和班房基本就什麼區別的了。

  • 5 # 大浪淘沙說古今

    好奇去網路搜尋了一下,與大家分享

    班房原來是衙役休息的場所,清朝時期,被代指拘留所

    班房是三班六房的簡稱,如果我們常聽評書,會聽過“三班衙役”這個詞。這裡的三班是,皂班,壯班,快班,而六房對應的是六部。所以,在明清時期,班房是衙門的辦公地,而不是監獄。

    到了清朝,衙役建立臨時拘役場所,被稱為班房,或鋪房。辦公地變稱為拘留所,用來關押沒有定罪的嫌疑人,是民眾表達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後,才把“進班房”等同於“進監獄”--實際上,現在也把監獄拘留所混為一談,進班房同樣也有進拘留所的意味。這是外行吃瓜群眾的誤解和曲解。

  • 6 # 呂積全

    謝謝邀請:實際‘’班房‘’和監獄是有區別的、從古至今都一樣。所謂班房是封建社會用來關押犯罪嫌疑人和證人的,進了班房比進監獄還恐怖,只要進了班房好日子就算到頭了,受盡衙役的摧殘和敲詐勒索。也可以理解為官府臨時關押犯人的地方,但一般罪責較輕給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爐石傳說》中燒繩的人是個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