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小姐Sarah
-
2 # 麻麻軍嫂
看到這個題目有點不知從何說起的茫然,如果說德國人為什麼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我想著重點在“早”和“度”上,而不是說不去開發!
先來說說我在這其中的體會,從孩子出生起我便對這個來到我世界的小生命開始著迷,這個小東西真的是一個奇怪的生物,從他三個月的翻身到六個月的直立上身坐起,再到四肢爬行、雙肢開始走路,再到最後的呀呀學語,這個過程不正是我們人類幾萬年的進化過程嘛!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的大腦的神經元從出生之後經歷著飛速的發展,而我們要做的只是遵循孩子們的規律,在孩子適當的時期幫助孩子一起成長,這可能當下最流行的“敏感期"的理論吧!所以說不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我泱泱大中華,我們都是反對"過度"“過早”的開發兒童的智力的,衛生部頒佈的《3歲前小兒教養大綱》和教育部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已經給了這些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一個明確的育兒方向,而這並不是我們所謂的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忘了曾幾何時,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給我們孩子學習的能力比給予他們知識更為重要,我想這不光是德國、中國,而是全世界人們為培養我們的下一代都在不斷努力的方向吧!
-
3 # 糖醋里脊不想忘記密碼
首先談談什麼叫開發兒童智力,是給孩子報名補習班,引導孩子系統地學習知識嗎?是每天讓孩子誦讀唐詩,背默單詞,開發記憶力嗎?恐怕這也太過片面。德國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怎麼能說德國人不注重在兒童時期開發智力呢?
從孩子自信心、安全感的培養看,德國的政策上是扶持並鼓勵媽媽全職三年帶孩子的,而媽媽在幼兒時期對孩子的陪伴,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會坐了會爬了會說話了,媽媽的笑臉和鼓勵就是孩子最大的獎品,媽媽陪孩子玩和他說話就是孩子擁有安全感建立自信體系的最好時機,任何早教機構的老師都不可能神奇得好過媽媽的優質陪伴。
從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看,斯坦福的一項研究表明,家庭中只有“兒童導向語言”(child-directed speech,即成人對孩子說的話),才能預測語言能力的發展。父母的陪伴,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提高學習能力。孩子3歲前和父母的這1318個小時的聊天記錄繪製成的發展軌跡,已經可以高度預測這些孩子孩子在9歲/10歲時候的語言能力。
從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看,放養優於圈養,給孩子獨立空間,發展才會無限大。從小開始,父母就透過言傳身教教育孩子,潛移默化中孩子就可以學到很多良好的習慣,比如守時、尊重他人、積極與他人溝通、自己獨立做決定等等。
另外,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容易忽略孩子的特點,把孩子往統一的標準上去培養。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與眾不同的,不能過早地用標杆去衡量孩子的能力,多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比一味地開發智力,追求IQ指數或成績要對孩子有益得多。
-
4 # 一號媽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說說自己的故事。小寶今天剛剛過完兩週歲生日,身邊的親戚立馬問我,小寶什麼時候去上早教啊,什麼氣時候去報興趣班啊,什麼時候去上幼兒園……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跟她們解釋聽就笑了笑說不急,這一回答到讓她們炸開了鍋,七大姑八大姨連著向我轟炸催促我抓緊送寶寶去學習。我向老公看了一眼他明白了我的意思後連忙打岔把話題給轉移了,我才從中脫開身來。 不知何時起流行起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乎家長們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般領著自家孩子一個個的去補習班報道。跟著孩子一起打持久戰,口水戰,激勵站,孩子累大人也累。最終互生抱怨,互相指責,惡化親子關係。孩子的童年沒了,家長的休息也沒了。這明明就是兩敗俱傷的事情,可還是有大批的家長前仆後繼,樂此不疲。這是中國式教育的扭曲,是毀壞家庭和睦的罪魁禍首。
孩子的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的,為什麼要被我們做家長的給親手毀了?一句我是為你好,扼殺了多少孩子奇趣大膽的想法,壓制了多少孩子富有想象力的行動。不光是德國,中國更應該抵制過早開發孩子,消費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有空多陪孩子出去走走,旅行也是一種教育方式,它可以更加生動的給孩子灌輸新的知識,發現新的事物,創造新的思維。
-
5 # 親子時光TT
前段時間看了俞敏洪寫的一篇文章,大題是說一個人會玩了才會學。其實很多中國的家長都懂得這句話,也都知道玩的盡興才能學得開心,但由於我們這代人大部分被窮日子折騰得怕了,心裡始終緊繃著一根弦,以至於學習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想著學習。這種心理不光影響著我們,也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
害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一部分家長給未出生的孩子進行胎教(我進行過,效果還是有的,),有一部分家長卻在過度開發,一兩歲的孩子教他幾百以內加減法,背幾百首詩詞……本該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奔跑在鄉間的小路上,城市的公園裡,卻被固定在一個小屋子裡。違背規律的東西,一定會遭受後果的,結果這些孩子後來發生了很多的問題,典型的要數多動症。得不償失啊……所以我們要借鑑德國,不過度開發孩子智力,不做拔苗助長的事情,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回覆列表
德國人認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不提倡過早的學習系統知識。孩子隨性地玩耍才能釋放天性,發揮無限的想象力。他們不提倡過早學習理論知識,但很樂於組織活動讓大家聚在一起,並且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圈子,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情商更高。他們主張孩子在當下年齡段就做當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絕不做太多。他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基本社會常識,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只要孩子感興趣就讓他們自己去做。這樣做還能保護孩子的情感,培養他們的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