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沉相殷

    皇帝昏庸無能,扶不起來,力量弱小,當然臣子敢不把他放在眼裡,比如朱棣奪位,吳三桂殺死永曆帝,石亨等人廢掉景泰帝,吳三桂,左良玉不聽軍令

  • 2 # 藍色海沙

    “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明朝,中國最有氣節的一個的朝代。

    有意思的是,明朝的大臣們也特別有骨氣。屢屢挑戰皇帝還往往以此為榮,常常屢敗屢戰卻依然前赴後繼,樂此不疲。

    各位看官看到這裡,是不是要問:這不是作死嗎?別急,別的朝代不好說,在明朝,可能還真不是作。

    首先,在明朝,挑戰皇權,是有平臺的。對大臣以下犯上的放縱,應該是由朱元璋起。朱元璋設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專門用於監察中央和地方百官,這個群體的總人數長期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朝之最。朱元璋在祖制中明確規定,言官“捨身以諍”,不惜批逆鱗、捋虎鬚!言官要輪流值日,發現不合理的就要“直諫”,“勿有所顧避”;不分軍隊百姓、不論制度還是官員,“皆得言之”。由此,言官不管諫誰,哪怕是噴皇帝一臉,那都不是作,那是敬業愛崗。

    第二,挑戰皇權,有制度的保障。朝內閣制的特點,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也從一個小顧問到達了明朝中後期相當於宰相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的說法。整個文官集團為根本利益的文官們地位得到提升的時候,這些大臣哪怕就是頂撞了皇帝,皇帝能怎樣?憋著唄。要真敢給小鞋穿,前有文官集團,後有言官群體,皇帝就等著吧。

    第三,挑戰皇權,在明朝,那是有社會風氣導向的。明朝的程朱理學的獨尊地位被確立起來,程朱理學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朝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和標準,可以說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學的教育長大的。程朱理學對士人的氣節影響很大。士人多有一種“正義在我”的自信,富有社會感和歷史責任感。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甚至於為國捐軀、為民請命。士人這種強烈的氣節,可以為國家、為心中正義捨身成仁。在這種大風氣之下,挑戰皇權,還真不是事。

    各位看官覺得這大明朝有意思麼?可惜到了清朝,各種不可言狀的原因,大臣們淪落成了奴才,可悲可嘆!

  • 3 # 紫玉1830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很有趣的朝代,他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平民。到了第二代就爆發了內戰,此後的朝廷總是讓人覺得這個國家危在旦夕,但是每次都能出現一個忠臣來力挽狂瀾。明朝皇帝的荒唐讓人啼笑皆非,可是卻能牢牢掌握大權,維持國家運轉。

    那些臣子為何敢噴皇帝?那是朱元璋時設立的御史言官制度。在後世皇帝看來這就是祖制不得違背,而且御史言官的設立也可以起到監督皇帝的作用,皇帝要是行為有什麼偏離明君的範疇了,他們就能糾正,畢竟誰知道自己後世的子孫各個賢明呢!而且在御史言官眼中,罵皇帝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要被仕林當做榜樣的;因此他們前仆後繼的給皇帝上眼藥,雞蛋裡都要挑骨頭,而皇帝卻拿他們沒有辦法,這就是制度;有制度保護,怕什麼?

  • 4 # 一縷清風00

    原因如下:

    1、換太子,眾臣子以死相諫

    萬曆皇帝朱翊鈞可謂是明朝一位“長壽”皇帝,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在位期間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 明朝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

    但就是這位成就非凡的皇帝,在立太子一事上被大臣們折磨的死去活來,真是頭疼至極。本來萬曆皇帝的大兒子朱常洛是太子,但萬曆本人還是對另一個兒子朱常洵很感興趣,有意讓他替換朱常洛。但這有有意無意的提議不要緊,話剛一出,朝中大臣們紛紛起來反對,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給皇帝來了個措手不及。

    就在這前後歷時十年間,上疏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些人直接以死反抗,哭喊胡鬧的就不可計數。據統計,被罷官流放的就有十幾個,砍頭的就有四五個。

    從這件事上,可見這些臣子對待國家社稷的衷心的堅貞。他們對事關國家命運的事情毫不含糊,哪怕身敗名裂。現在想來,大明朝還是有著眾多孤臣孽子,能為國家命運不及生死,如果當時的皇帝能夠審時度勢,那這個國家的命運會有另一番景象。

    2、追諡號,諸大臣義無反顧

    再說明朝嘉靖年間有名的勸諫禮儀。嘉靖皇帝上位並不是他爹給傳位的,嘉靖是正德皇帝的堂弟。

    但嘉靖就想為親爹追加一個封號,在名字前面加一個“皇”字,歷數明朝前朝根本沒有這樣的先例,在提出這樣的想法時,認為這也就是一個名義上的封號,該不會有多大的異議。嘉靖似乎也在猶豫,會不會遇到反對之聲,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反對之聲是空前絕後、排山倒海!

    就在第二年,上疏反對的大臣就多達幾百人,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地方官,都透過不同渠道表達自己的請願——這事兒行不通!

    這時的嘉靖皇帝使出殺手鐧——哭!但這根本沒用,大臣們並沒有因為嘉靖的動情而停止對峙,相反他們仍是不斷請願、勸諫。這時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廷杖事件”,這一事件牽連的人數多大200餘人,令人驚訝,有些身體老弱病殘的竟活活被打死。但是這些都嚇不倒大臣們的“熱情”,他們還是在這件事上不鬆口、不服輸,就是一句話——就是不服軟!

    歷史,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奇聞,明朝上下,從皇帝到大臣,能夠為一件件看似小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對峙不停,真可謂空前絕後。我不禁想起:能有這樣的捨身忘死的皇帝和大臣,會有什麼大事不能擺平,但為何明朝最終落得——民生凋敝、怨聲載道、國破家亡,哪怕用上一點點爭強好勝的勇氣,大明王朝就不會在短短時間內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語言那麼多,有人說音樂沒有國界,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