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谷清音
-
2 # 商傑JACK
積累文言文詞語,需要不斷的去學習和研究。
首先,應該去學習和閱讀古代經典著作,比如《詩經》、《論語》、《孟子》等,這樣不僅可以瞭解古代的文化和生活、習俗,而且也能夠從著作學習到文言知識,瞭解古人的思想和修養。
其次,還應該去閱讀先人著作的詞典,比如《辭海》、《辭源》、《爾雅》等,它們都是學習古代文言文的輔助性工具,對字詞有詳細的介紹和解釋。
同時,最簡單的就是不斷地學習文化知識,從文化知識中多積累,多擁有,比如,從語文課文中獲取,從老師的講解中掌握,從同學的幫助中領悟,從自己的努力中不斷積累。
學習,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反覆的過程,這樣,才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文化,才可以讓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不斷增加自身修養,不斷受到文化薰陶。
非常感謝!
-
3 # 詩情畫意白蘋洲
中國古漢語彙聚經典名篇佳作,從中可以積累很多文言詞語、經典語句、經典語段。仔細梳理,認真總結,必當受益匪淺,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和古漢語綜合文化素養。
積累文言文詞語可以以下方面入手,積少成多。逐步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1、通假字:
積累通假字不能一蹴而就,學習一篇彙總一篇。不能懶惰,需要摘錄原文句子或者分句,用不同顏色標註出來,從視覺效果上給人一目瞭然的直觀認知感受。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讀“hui”意思:聰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樂”通“悅”讀“yue”意思:愉快
一個通假字就可以彙總形成一個小小的知識鏈,獲得文字知識的最初認知。
2、一詞多義:
此詞語積累需要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同樣的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詞性、讀音、意義用法不同。歷經大量篇目閱讀理解,不厭其煩反覆積累運用,方能熟能生巧,準確理解、運用。比較難以掌握的是“之”“而”“其”“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實詞相對無言比較容易掌握、理解。
⑴【代詞】他,她,它(們)。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
⑵翻譯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⑶【動詞】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⑷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⑸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⑺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
①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回覆列表
可以從閱讀《文選》開始
積累詞彙的同時也閱讀了經典,經典是喚醒人性的著作,可以開啟人們的智慧,經典能深入到一個人心靈的最深處,能培養一個人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
人類對經典的確認不是有限行為,而是持續性的無限行為。
也可以讀一讀古文鑑賞辭典。
陳寅恪先生倡導閱讀古文須具備“理解之同情”。理解古人之處境、身世、寫作背景、寫作意圖,都是基本前提。面對既成而不可變的文字,這些基本的閱讀準備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是作者小傳、作品註釋的基本任務。
在此基礎上,將古人的作品置於當代文化視閾中,與解讀者個人的學養、人生經驗、人生觀和世界觀相融洽會通,碰撞出心情志趣、審美趣味的火花,古人的作品便在這碰撞和融洽中得到了新的文化和審美的闡釋。
還可以讀《詩經》以積累詞彙。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不但思想內容深廣博大,而且藝術成就卓越非凡。對後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開創了賦、比、興的創作手法,為今後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範例。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以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手法,灌溉著中國詩歌的廣闊園地,哺育了歷代作家和詩人,其影響巨大而深遠。
詩經裡優美的詩句和詞彙,是我們創作文言文的寶庫。
另外我還買了《歷代辭賦鑑賞辭典》來深入學習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