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宜城閒人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電影或者電視劇裡的情節,為什麼能吸引人?因為影視起於不凡,歸於常理,表現於藝術,源自於生活。編劇會尋找生活中人們感興趣的事物,然後昇華,這樣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也就是觸動了人們的神經。那面找幾個具體事例來分析一下:

    一、先來說說《我不是藥神》,這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這部片子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的是在進口藥價格高昂的情況下,一個看似油膩的保健品店主為絕症患者代購印度仿製藥的故事。徐崢扮演的這位店主,其初衷是為了拯救父親和擺脫家庭困境,所以冒著風險去印度採購白血病人的特效仿製藥。但在“非法銷售”的過程中,他不但自己發財致富,還給病人帶來了福音。然而事關專利的“法理”和事關救命的“情理”產生了矛盾,於是,我們看到這位感人的平民英雄為之付出了坐牢的代價,而那些為保命而購藥的病人也差點觸犯法律,只能弱弱地向警察設問:我們只是要活下去,難道這也有罪?

    這樣的設問,觸到了觀眾的淚點,也觸到了社會的痛點。

    由於曾經的制度性缺失,無數戴著口罩的白血病病人為了購買天價藥,不是傾家蕩產,就是過早離世,然而價格公道的印度仿製藥明明就在伸手可及處,卻無法獲准使用。誰來為病人的“保命”負責?徐崢扮演的保健品店主的“及時出場”,既是對某種“社會空白”的救助,也暗示了某種“社會補償機制”的可行性。他從最初的“投機賺錢”到後來的“義舉貼錢”,其精神境界的逐步提升,靠的是清晰的心理歷程來鋪就展示,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這樣的情節、這樣接地氣的“平民英雄”,其實即使來源於生活。這是編制對他進行總結和昇華,因此就特別具有感染力,彷彿此人就在人們身邊,由此深深觸動了觀眾的神經,口碑爆棚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再來說說《芳華》

    電影《芳華》講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某文工團裡的一群年輕人的故事,一經上映,反響強烈,觀眾或為之動容,或因之傷感,更有人觀影觀到思緒縈懷、淚灑衣衫。有些觀眾說,看完之後也說不上來感觸是什麼,不知為什麼,想哭。那麼,究竟是什麼觸動了觀眾的心呢?

    看一看劇中人,以何小萍為例,家庭出身悲苦,後來又被人排擠,遭人嘲諷,被人誣陷,被迫離開文工團,加之以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種種經歷讓她精神失常,後來的她應該不願意去回憶那段傷心往事似乎更合情理,可是,當穿著病號服的何小萍看到舞臺上的表演,聽到響起的音樂,如痴如魔般的再次翩翩起舞,她這是怎麼了?

    何小萍的再次起舞,是因為懷念當初跳舞的那些歲月,懷念的不是那些歲月裡發生的事件,而是自己在那些歲月所處的年華。而觀眾們的動容,應該不是因為電影揭露了人性,也不是因為電影中的那個世代有多麼悲哀,當然更不是雷鋒精神,應該是現實,是自身。芳華就是這樣以局中人,讓觀眾聯想到自己的上一輩、自身、以及下一輩,觸動了觀眾的神經、引起了共鳴。

    當然,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不能隨便選擇一個太過於平淡的背景來寫,畢竟是要高於生活的。要起於不凡,而歸於常理,要表現於藝術,而源自於生活,而正是這個生活,裡面就有我們這些電影觀眾們,不管我們經歷過什麼,在各自的芳華,我們,有過經歷。

  • 2 # 刺蝟哥793

    影視劇的範圍與取材都比較廣泛,如果以現實和歷史二分為例,影視劇中的情節能夠打動人,個人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對現實生活的還原和投射。現實題材作品,無論是講述國家發展與時代變遷,還是刻畫小人物的家長裡短、悲歡離合,都緊扣、還原或者是重塑了現實世界。時裝劇的取材大都基於真實事件或者是對真實故事的藝術加工、再或者是把現實環境許多人的經歷和遭遇融合在一個角色身上,在戲劇衝突和人物塑造的過程中,最大的素材依託仍然是可感可知的場景。觀眾欣賞著影視劇,被相同或或者類似的情節吸引,繼而引發共鳴和同理心,這一方面說明情節設計最大化的呈現了生活樣貌,一方面也證明適度的藝術加工所強化的戲劇張力很好地吸聚了觀眾的觀影(追劇)熱情。在影視劇中找到個人的影子和群體的歸屬,這是影視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第二,對歷史的回憶與想象。古裝題材這幾年熱度持續升溫。究其原因,除了歷史題材自身所特有的探秘釋疑懸念性之外,古裝題材的大熱,也巧妙嵌入了當下的流行元素和全新視角,正史與戲說並行,真實與架空同步,正劇史料翔實,細節絲絲入扣。戲說插科打諢,一派歡喜熱鬧,亦真亦幻,亦莊亦諧,各有受眾,各取所需。觀眾對於歷史的回憶與想象,從書本走向聲情並茂的場景,古裝影視題材的人性化和趣味性也在這種改造中獲得了大眾的重新接納與喜好。

    第三,情感抒發與價值共鳴。無論是什麼題材的作品,無論是古裝、時裝,歷史或科幻,人的情感總是相同的,《流浪地球》的義舉是大愛、《我不是藥神》的孤勇是大愛,《烈火英雄》的視死如歸也是。《琅琊榜》的復仇是釋放、《延禧攻略》的步步為營是宣洩,《長安十二時辰》的緊鑼密鼓也是情緒的舒緩與鋪排,所有吸引人的影視作品情節,無不是對於觀眾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綜合調動和持久的強化,在這種情感抒發的氛圍中,觀眾忘記了時空,追隨主人公的遭際和情緒,體驗著最為慣常的情感波動,或哭或笑,或洗禮或反思,然後產生價值共鳴。好的影視劇,往往讓有我們抽離現實與回到現實的多重感受,觸景生情,觸景傷情,都是觀眾情感抒發與共鳴的重要途徑。

    吸引人的影視劇,現實要真切可感,歷史要亦莊亦諧,一以貫之的,永遠是情緒的把控和表達,情感的寄託與宣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遇到最不開心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