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腔腔的藝術淵源,研究劇種史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其中的“陝、甘說”和“山、陝、豫說”,較為普遍。原因是西起甘肅平涼、天水,東至山西蒲州、河南陝州,橫貫陝西關中的這樣一個範圍,處於相近的方言、文化地帶,是產生秦腔的文化源頭。
各種聲腔在發展中不斷產生變化一種聲腔、劇種在不同時期往往有不同的名稱,古代又沒有曲譜留下來,所以古代的“西秦腔”是否就是今天的秦腔,值得商榷。有學者認為:“【西秦腔】即秦腔。是江南及東南沿海一帶藝人以‘西’字定其方位的限制詞。”舉出的旁證如,陝西會館常被稱為“西秦會館”,詩詞中也常以“西秦”代指陝西等。有的學者則認為,西秦腔是“奚琴腔”的音訛,奚琴是一種拉絃樂器,後來的胡琴即由此演變而來。西秦腔即是奚琴腔。
還有戲劇家和學者認為,現在的秦腔與歷史上的秦腔不同,因此,西北有前後兩個秦腔。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程硯秋。他在對西北的戲曲進行考察之後說:“西北的戲劇,主要是秦腔。提起秦腔,不由得使人聯想到魏長生,魏長生所唱的秦腔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曾見過,但從《燕蘭小譜》一類的書上看來,可以斷定其唱法是很低柔的。現在的秦腔,唱起來卻很粗豪,似乎不是魏長生所演的一類。”再加上程硯秋等在考察中發現,西安戲班在1780年供奉的祖師是老郎,而到1807年,供奉的則是莊王。由此他們斷定,“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後的秦腔,雖然都叫秦腔,但是並非一種戲劇,也就是說,有兩種戲劇,前後都曾盛行於西北,於是都被稱為秦腔”
王正強認為,“西秦腔”不是劇種,是一種腔調。它是甘肅人創造的。他的根據有清人徐珂《清稗類鈔》中語:“北派之秦腔,起於甘肅,今所謂梆子者則指此。”“北派有汴梁腔系,乃從甘肅梆子腔加以變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舊腔也。”楊蔭瀏、馬彥祥等人亦持是說。楊蔭瀏說:“歷史上載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所建王國疆域佔今甘肅西南部,稱為西秦。可見‘西秦腔’是甘肅人民所創造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馬彥祥說,甘肅調是“來自甘肅的戲曲腔調”。
王正強認為,甘肅西秦腔與陝西秦腔有過藝術碰撞和交流,“但這種更大規模的碰撞和交流,既不在甘肅,也不在陝西,而是在四川。因為,早在明清之交,四川川北的綿州、成都一線,業已成為東倚陝西、北連河隴之東、北兩條商路通往成渝的樞紐,尤其是蜀伶魏長生的家鄉四川金堂,作為成都的北大門,自然也就成為綰轂隴上、秦中、巴蜀文化交合融匯的一大都會”。因此產生了後來風靡全國的“蜀伶”魏長生等。
據此,青木正兒和馬彥祥等學者都推斷勾腔即山西梆子腔前身。另有專家認為,同州在陝西東部,今為大荔;蒲州在山西南部,今為永濟。兩地僅一河之隔,語音相近,所以古代把這一帶的梆子戲稱為山陝梆子。
範紫東說,山陝梆子“越太行而入山東,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關而河南,為豫西梆子、南陽梆子、祥符調等”。張庚、郭漢城也認為:“梆子系統,包括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諸省境內形成和流傳的各種梆子劇種。它們在聲腔源流上有著共同的淵源,由此形成了一個聲腔系統。
梆子系統中歷史最長的劇種是現今的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它們是在陝西的同州(今大荔)與山西的蒲州(今永濟)一帶形成的。
同州與蒲州雖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省份,但在地理上卻非常接近,只有一河之隔。兩地的語言雖有差別,但兩個劇種卻有著十分密切的血緣關係。因此,歷來也有一種稱呼,把它們統稱為‘山陝梆子’。山陝梆子最早見諸史料記載的叫做秦腔。”
常靜之綜合各家之說,提出:“我們一方面可以繼續發掘史料,探求梆子腔產生的具體地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共認梆子腔興起的地區是西起平涼、天水,東至陝州、蒲州,橫貫陝西關中的這樣一個範圍的地帶。”繼而他又說:“從時間上看,陝甘一帶秦腔流傳外地的時間,要早於山、陝、豫一帶的山陝梆子腔,前者在明後期,後者在清中葉,這是現有史料提供的基本情況。”
清人徐大椿《樂府傳聲·源流》謂:“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亂彈等,此乃其別派,不在北曲之列。”周貽白認為:“秦腔源出北曲,其祖稱當為金元諸宮調、雜劇之類。”黃笙聞則認為:“梆子秦腔相傳為傳統‘秦聲’與金元雜劇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北曲雜劇的劇目,而且在演唱形式與樂器組成上亦具有雜劇的一些特色。”“即使梆子腔不是北曲雜劇的分支別派,至少也受到了金元雜劇的有力推進。”
關於秦腔腔的藝術淵源,研究劇種史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其中的“陝、甘說”和“山、陝、豫說”,較為普遍。原因是西起甘肅平涼、天水,東至山西蒲州、河南陝州,橫貫陝西關中的這樣一個範圍,處於相近的方言、文化地帶,是產生秦腔的文化源頭。
首先是“陝、甘說”,說到秦腔產生於陝、甘,就免不了要提到“西秦腔”,不少人認為見於明代典籍記載的“西秦腔”,應是梆子腔較早的源頭。現存明代抄本《缽中蓮》是“玉霜簃明萬曆抄本”,其第十四出的曲調中有“西秦腔”。各種聲腔在發展中不斷產生變化一種聲腔、劇種在不同時期往往有不同的名稱,古代又沒有曲譜留下來,所以古代的“西秦腔”是否就是今天的秦腔,值得商榷。有學者認為:“【西秦腔】即秦腔。是江南及東南沿海一帶藝人以‘西’字定其方位的限制詞。”舉出的旁證如,陝西會館常被稱為“西秦會館”,詩詞中也常以“西秦”代指陝西等。有的學者則認為,西秦腔是“奚琴腔”的音訛,奚琴是一種拉絃樂器,後來的胡琴即由此演變而來。西秦腔即是奚琴腔。
還有戲劇家和學者認為,現在的秦腔與歷史上的秦腔不同,因此,西北有前後兩個秦腔。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程硯秋。他在對西北的戲曲進行考察之後說:“西北的戲劇,主要是秦腔。提起秦腔,不由得使人聯想到魏長生,魏長生所唱的秦腔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曾見過,但從《燕蘭小譜》一類的書上看來,可以斷定其唱法是很低柔的。現在的秦腔,唱起來卻很粗豪,似乎不是魏長生所演的一類。”再加上程硯秋等在考察中發現,西安戲班在1780年供奉的祖師是老郎,而到1807年,供奉的則是莊王。由此他們斷定,“1780年前的秦腔,和1807年後的秦腔,雖然都叫秦腔,但是並非一種戲劇,也就是說,有兩種戲劇,前後都曾盛行於西北,於是都被稱為秦腔”
王正強認為,“西秦腔”不是劇種,是一種腔調。它是甘肅人創造的。他的根據有清人徐珂《清稗類鈔》中語:“北派之秦腔,起於甘肅,今所謂梆子者則指此。”“北派有汴梁腔系,乃從甘肅梆子腔加以變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舊腔也。”楊蔭瀏、馬彥祥等人亦持是說。楊蔭瀏說:“歷史上載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所建王國疆域佔今甘肅西南部,稱為西秦。可見‘西秦腔’是甘肅人民所創造的,是符合歷史真實的。”馬彥祥說,甘肅調是“來自甘肅的戲曲腔調”。
王正強認為,甘肅西秦腔與陝西秦腔有過藝術碰撞和交流,“但這種更大規模的碰撞和交流,既不在甘肅,也不在陝西,而是在四川。因為,早在明清之交,四川川北的綿州、成都一線,業已成為東倚陝西、北連河隴之東、北兩條商路通往成渝的樞紐,尤其是蜀伶魏長生的家鄉四川金堂,作為成都的北大門,自然也就成為綰轂隴上、秦中、巴蜀文化交合融匯的一大都會”。因此產生了後來風靡全國的“蜀伶”魏長生等。
實際上現在所說的陝西或甘肅是現代的區域劃分,在古代,西起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東至山西蒲州和河南陝州,南至四川北部的大片地區,都屬於秦地,這片地區語音相近,因此秦腔應形成於這一區域。除了前述“陝、甘說”之外,還有“山、陝、豫說”。主要根據是清乾隆四十二年《河汾旅話》有關山陝梆子在晉南演出的記載。清吳長元《燕蘭小譜》中也有詠贊蒲州籍旦角薛四兒唱“勾腔”的詩句,並注云:“山西勾腔,似崑曲而音宏亮,介乎京腔之間。”據此,青木正兒和馬彥祥等學者都推斷勾腔即山西梆子腔前身。另有專家認為,同州在陝西東部,今為大荔;蒲州在山西南部,今為永濟。兩地僅一河之隔,語音相近,所以古代把這一帶的梆子戲稱為山陝梆子。
範紫東說,山陝梆子“越太行而入山東,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關而河南,為豫西梆子、南陽梆子、祥符調等”。張庚、郭漢城也認為:“梆子系統,包括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諸省境內形成和流傳的各種梆子劇種。它們在聲腔源流上有著共同的淵源,由此形成了一個聲腔系統。
梆子系統中歷史最長的劇種是現今的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它們是在陝西的同州(今大荔)與山西的蒲州(今永濟)一帶形成的。
同州與蒲州雖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省份,但在地理上卻非常接近,只有一河之隔。兩地的語言雖有差別,但兩個劇種卻有著十分密切的血緣關係。因此,歷來也有一種稱呼,把它們統稱為‘山陝梆子’。山陝梆子最早見諸史料記載的叫做秦腔。”
常靜之綜合各家之說,提出:“我們一方面可以繼續發掘史料,探求梆子腔產生的具體地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共認梆子腔興起的地區是西起平涼、天水,東至陝州、蒲州,橫貫陝西關中的這樣一個範圍的地帶。”繼而他又說:“從時間上看,陝甘一帶秦腔流傳外地的時間,要早於山、陝、豫一帶的山陝梆子腔,前者在明後期,後者在清中葉,這是現有史料提供的基本情況。”
除了以上兩種說法外,還有些學者認為秦腔是北曲或為北曲的分支。清人徐大椿《樂府傳聲·源流》謂:“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亂彈等,此乃其別派,不在北曲之列。”周貽白認為:“秦腔源出北曲,其祖稱當為金元諸宮調、雜劇之類。”黃笙聞則認為:“梆子秦腔相傳為傳統‘秦聲’與金元雜劇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北曲雜劇的劇目,而且在演唱形式與樂器組成上亦具有雜劇的一些特色。”“即使梆子腔不是北曲雜劇的分支別派,至少也受到了金元雜劇的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