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語文老師的歷史課代表
-
2 # 天佑13808470942
李大人看到了清朝和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所以長嘆不止,李大人再搞洋務運動也是徒勞,列強虎視眈眈,民族矛盾日益激烈,那拉氏專權腐朽,老百姓苟且偷生,時代發展到如此境地,內憂外患,已失掉了民心,李大人再造西洋工業,也無計可施。
-
3 # 三觀粉碎機
李鴻章訪問歐洲列強的背景發生在清末1896年,兩年前自己傾盡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一戰全廢,隨後到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自己又險些被日本人刺殺身亡,更是令這個已經70多歲的老人備受屈辱。再加上中日交涉期間,俄國介入,逼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於是清政府便滋生了聯俄的想法。
此時有恰逢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896年5月加冕,李鴻章應邀參加,一為恭賀,二為談判周旋。結果訪俄訊息一經傳出,歐美國家不甘落後,紛紛相邀這個早就在西方聲名赫赫的清末重臣,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1896年3月27日,已經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在上海登上法國遊輪,開啟了歐洲列國訪問。
對於李鴻章訪問歐洲,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差事,由於當時清政府懦落,所以李鴻章的歐洲之途無不小心翼翼,可即使如此,也不免歐洲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比如《巴黎回聲報》在描述李鴻章的時候就用了:
“我見到了這位滿清中國人,並且好好地打量了他。他的臉上帶著一絲丑角的神情”
“這個躲在大大的眼鏡後面貌似輕歌劇丑角、鼓著鸚鵡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國人讓我害怕”
等句子。
不過關於說李鴻章在歐洲到處嘆息,到德國後更長嘆不止,在真實歷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估計也是有心人在鼓吹當時西歐的軍事實力,科技,幾近近代化的軍工廠,各種威力巨大的槍炮還有鬥氣高昂計程車兵,這些確實和清末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也沒必要不承認。
但是退一萬步說,李鴻章即使背地裡自己一個人默默長嘆,也不會把這種事掛臉上讓別人笑話的。所以這種記載,多數就是編排的了。
-
4 # 大郭鍋
李鴻章訪問歐洲列強的背景發生在清末1896年,兩年前自己傾盡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一戰全廢,隨後到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自己又險些被日本人刺殺身亡,更是令這個已經70多歲的老人備受屈辱。再加上中日交涉期間,俄國介入,逼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於是清政府便滋生了聯俄的想法。
此時有恰逢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896年5月加冕,李鴻章應邀參加,一為恭賀,二為談判周旋。結果訪俄訊息一經傳出,歐美國家不甘落後,紛紛相邀這個早就在西方聲名赫赫的清末重臣,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1896年3月27日,已經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在上海登上法國遊輪,開啟了歐洲列國訪問。
對於李鴻章訪問歐洲,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差事,由於當時清政府懦落,所以李鴻章的歐洲之途無不小心翼翼,可即使如此,也不免歐洲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比如《巴黎回聲報》在描述李鴻章的時候就用了:
“我見到了這位滿清中國人,並且好好地打量了他。他的臉上帶著一絲丑角的神情”
“這個躲在大大的眼鏡後面貌似輕歌劇丑角、鼓著鸚鵡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國人讓我害怕”
等句子。
不過關於說李鴻章在歐洲到處嘆息,到德國後更長嘆不止,在真實歷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估計也是有心人在鼓吹當時西歐的軍事實力,科技,幾近近代化的軍工廠,各種威力巨大的槍炮還有鬥氣高昂計程車兵,這些確實和清末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也沒必要不承認。
但是退一萬步說,李鴻章即使背地裡自己一個人默默長嘆,也不會把這種事掛臉上讓別人笑話的。所以這種記載,多數就是編排的了。
-
5 # 木子的木子
甲午戰爭結束後,李鴻章就在思考自己傾心建立的北洋海軍為何在一夜之間就遭遇慘敗。後來,李鴻章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出國考察,沿途去了好幾個國家,考察西方的風土人情和制度創新等。經過考察,李鴻章發現了差距。
雖然,經過洋務運動清朝已經有了一部分現代化的軍隊和裝備;但與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歐美列強相比相差不少。經過考察,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自嘆不如。此時德國經過了俾斯麥首相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且,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厚積薄發,甚至工業實力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大清與德國差距很大,李鴻章不禁深受觸動。
當然,由於其階級地位決定的歷史侷限性,決定了李鴻章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德國的強大,根源在於社會制度的優越而不是武器的先進。這是李鴻章不可能看到的,他也不敢也不會建議清朝變更社會制度。
回覆列表
中日甲午海戰以中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為結束,對於彼時中國不啻當頭一棒。搞了三十年洋務,為何不堪一戰?於是,李鴻章於1896年開始訪問歐美等國家。其中一站到了德國。彼時,中國洋務運動期間,俾斯麥是擔任著德意志帝國的宰相,掌握著實際的權利。俾斯麥對外政策中的重點是去利用列強和矛盾,徹底的摧毀法國,以此可以稱霸歐洲,這也就是所說的“大陸政策”。對內進行改革,為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經濟迅速的崛起,很快就趕超過兩個老牌資本主義的國家英國和法國。李鴻章在國際上有著“東方俾斯麥”的稱號。他感嘆的應該是:同樣是改革,德國由表及裡。國運蒸蒸日上了。中國只是學了個皮毛。僅甲午一戰,三十餘年努力化為烏有。國運日落西山。畢生努力到頭來不過竹籃打水一場空。能不感嘆唏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