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卷太郎攝影坊

    白加黑減是針對攝影曝光把控的一項基礎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根據攝影測光依據18度灰作為基準參考值,當物體反光率遠大於18%,或遠低於18%反光率,測光就會不準確,就會分別出現畫面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兩種結果。

    既然我們知道了這個測光的基本原理,在拍攝的時候,就要根據物體的反光程度不同,做出相應的調整。具體實踐中就是這麼幾種情形:

    1、遇到接近純白色物體的時候,例如白雪、白牆、大片亮度較高的反光物體的時候,對這些物體進行測光後,需要相應在測光結果基礎上增加曝光度,因為這個測光結果直接拍攝的話會導致畫面曝光不足。可以調節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些引數來增加曝光。具體需要增加多少曝光量,需要根據拍攝情況具體而定,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測光物體的顏色明暗程度來分析確定,也可以多拍幾張來選擇。

    2、同理,遇到接近純黑物體的時候,例如黑色衣服、黑煤、光線較差的暗部,則需要降低曝光,因為這時候測光的結果是會偏過度的,需要適當降低曝光值來平衡。方法和增加曝光類似,反向操作。

    3、遇到非極端的黑、白物體,也要根據物體反光強度適當調整曝光。

    白加黑減如果套用區域曝光理論就會更容易理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安塞爾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根據物體的不同灰度,可以得到精準曝光。

  • 2 # 邋遢山人

    【白加黑減】指的是在攝影拍攝過程中,如遇到白色為多數的畫面則要增加一點曝光量,如雪地或雪景拍攝;如遇黑色為主體的畫面則要減少一點曝光。

    如何來理解呢?這是由相機的測光原理所決定的:測光基本原理18度灰

    首先看一下下面的照片,這是我用D90相機矩陣測光,所拍攝的一張正確曝光的白牆圖片,我們可以發現,正確測光並曝光的白牆確實一張灰色的圖片,

    下面的照片還是在同一位置的拍攝,測光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增加了適當的曝光補償後的照片:

    我們可以發現,這張照片已經接近了白牆的本來面目了。

    同理,拍攝黑板的時候,如果正確的測光加正確的曝光拍攝的黑板是如下的情況:這是我辦公室的一幅黑板背景的貼畫:

    可以發現,黑板成了灰板。在適度減少曝光後的黑板是如下的情形:

    可以發現基本上還原了黑板的本來面目

    即相機在測光後,根據現場的情況,是將拍攝場景透過調節光圈和快門等效成18度灰,以此作為曝光的基礎。

    所以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就需要進行適度的調節,否則拍攝出來的白牆是灰牆,拍攝出來的黑板也是灰板,不能還原本來的面貌了。所以才有了簡單的說法:白加黑減。

  • 3 # 花生視野

    相機以18度灰為基準測光,可以這麼理解,所有照片相機都會認為18度灰是正常。但是當你拍攝白色物體,亮色物體時,這個標準是不對的,需要獲得比正常的18度灰要更亮的畫面,這時候就需要調高曝光標準,即為加曝光補償。反之當拍攝暗光夜景黑色物體,你需要獲得比18度灰更暗的畫面,所以要調低曝光標準,即為減曝光補償。

  • 4 # 桂林梁山

    很多玩攝影的小白聽到很多有經驗的人跟你說一些看似很專業的話語,像是說鏡頭的“狗頭,牛頭”,或者說經驗的“大光圈虛化”,“白加黑減”,有些小夥伴剛玩攝影不久,這些就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那今天我來說說這個“白加黑減”吧

    “白加黑減”意思是拍攝整體偏亮(白)的場景時要增加曝光,拍攝整體偏暗(黑)的場景時要減曝光。(通常只有在點測光的時候才應用這個原理。中央重點測光和區域測光都不需要這樣做,因為這兩種測光模式首先已經考慮進去了全部場景的光強情況。)

    相機的自動曝光,是根據相機測光的結果來計算的。而這個測光是以18%的光反射率為基準,所謂18%反射率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物體、相機能拍攝物體,是因為物體能反射光線。相機的測光系統,就是收集物體反射的光,來計算曝光量的。

    因為相機拍的照片會是“灰”的,比如拍白雪,照片就是“灰白”的,拍攝黑板,照片就是“灰黑”的。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白的不夠白,黑的不夠黑。因為在自然界裡不同的物體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因此廠家在製造相機時,必須設定一個統一的標準。科學家認為自然界物體的平均反射率是18%,所以相機就用18%作為標準。

    玩好“白酒黑減”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將照片質量更上一層樓,但是現在的後期技術很強大,只是“白加黑減”這種基本的攝影技巧在後期完全可以處理。當然,我個人認為攝影應該還是儘量不做過多的後期,基本脫離實際的照片其實都是假攝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給寶寶轉奶,寶媽們有好的建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