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一浪
-
2 # 堅定思考未來者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父母年齡大了,本想他們享享福,有了小孩之後,父母主動要過來照顧小孩,讓他們想開點,為自己好好生活,說不通說不動。
父母是從艱苦的日子過來的,捨不得吃穿花錢,總是辛勞操心付出。作為兒女實在是心疼,自責。好不容易說通老兩口養養身體,不要再操心瑣碎的事情,剛停歇沒幾天,又開始種莊稼,種蔬菜,說是自己種的菜更健康更好吃。
總是默默付出,為子女操碎了心,卻從不為自己。現在條件好了,日子比以前好了,想著能夠讓他們旅旅遊,去做點想做的事,為自己活著,好好過下半輩子,安享晚年。
但是,有時候,說通很難,如何找到為自己和為別人的平衡呢,各位朋友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
3 # 天馬909張冰河
人怎樣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一味的奉獻有意義嗎?
中華民族的家庭關念是最強的民族,各種情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所以中華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
純粹無私的情,是父母對子女的奉獻精神,可以說這種愛是最偉大的。危機時刻父母可以捨命相救,我見過多起交通事故,父親或母親撞的頭破血流,骨折,而懷裡的子女卻安然無恙。這種愛是溶入血液的生命基因。不是人為可改變的。
子女體貼父母,也是情之所致。感覺他們一生都在為子女操勞,到老年了依然如故,心裡完全沒有自己。有良心的子女,會發自內心的心痛體貼老人,感覺能回報父母的太少,愧疚之餘,發出感慨。如果父母把自己照顧的好一點,子女心理也會平衡一點,好受一點。我很能理解這種心情。
那麼做為父母怎樣才算幸福呢?只有一個答案,子女幸福大於自己幸福,子女安好父母便安心。本身父母的付出和子女的回報,就存在天生的不成比例,正常的家庭基本如此。所以父母的心理平衡點,就在於子女幸福。
而子女尋找心理的平衡點在於,儘可能多的從物質上給予,時間上多陪伴,精神上健康上細心呵護,盡力而為,待父母百年之後,做到問心無愧便好,
那要看人,如果對方的心靈充滿感恩善心,你對他的些許好,他都會記在心裡。反之如果對方對你的好已經依賴成性,即將變成理所當然,那你就沒有理由繼續為他一味地付出了。狼喂的再好,它還是狼,狗喂的再差,他卻知道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