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學是我生命中全部

    讀《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說不定還能成為中醫學家也有可能,有時疾病是在逼你研究傳承中醫學,這是真的。因為現有的醫生不會把一個病人的命放在心上,甚致教導病人要正確對待死亡,作好死的思想準備,有的人還以善意的面吼引導病人獻出自已臟器官,但不知是善意還是想在病人身上打發財的主意,這也說不準的事,因為病人在現在醫生眼中就是財富源頭基地。

  • 2 # 守護生命光彩

    閱讀,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讓我們體驗到更多“書本中”記錄和描述的人生,讓我們感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讓我們儘管素未謀面,確能感到互相支援的力量。

    閱讀,對於晚期腫瘤患者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推薦!

    很多人在患癌前對癌症一知半解,生病之後開始讀書、看報,認真瞭解這個病,學習與之相關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這是好事!對醫生、患者都是!《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眾病之王:癌症傳》、《癲狂的醫學》、《疾病的隱喻》、《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續人類壽命》、《最年輕的科學:一個醫學觀察者的手記》,我們可以在這些書中尋找有關癌症的真相,瞭解歷史程序中的癌症診療發展的演變。

    資訊不對稱,一直是醫患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閱讀,蒐集、獲取並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疾病相關的基礎知識,能幫助患者在與醫生溝通的過程中更加明白自己的病情,對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更有把握,對值得信任的醫生更加信任,與醫生形成一種更為良性的合作關係。

    除了醫學類書籍,患者常常也需要藉助心理治癒類的書籍來幫助解決內心的衝突,緩解內心的孤獨與恐懼。之前有個患者和我說,簡平的 《遇見,是最好的禮物》 記錄作者自己經歷癌症前後的心理變化,樸實的文字和娓娓道來的語言,給他帶去了溫暖,彷彿是指引他勇敢面對病魔的鼓勵。

    癌症患者的情緒是複雜的,人群中的你我即使有相似的經歷、相似的艱難,也無法輕言斷定我們真能感同身受另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和生活背景都太不同了。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始終努力靠近,帶著謙虛的同理心,帶著對位置的尊重,不斷靠近。我想,理解他們的選擇,正是其中之一。

    傅雷先生的譯作 《幸福之路》,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散文集,在我困難、孤獨的時候曾給過我莫大的心理慰藉。他說“如果恐懼是他的不快樂之源,那末他可試作增加勇氣的練習。戰場上的勇氣,從已經記不起的時代起就被認為重要的德性,男孩子和青年們的訓練,一大部分是用來產生不怕打仗的性格的。但精神的和智慧的勇氣不曾受到同樣的注意,可是同樣有方法培養。”

    《最好的告別》《直視驕陽》這類書籍,會帶給我們隊疾病、生命、死亡的更多思考,幫我在工作和生活更注重對他人精神和情緒的照顧。

    《在我離去之前》從醫生到病人的生命告白,是臺灣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所寫,記錄了他從醫40年,自己從醫生到癌症患者,完整通透的體會到了生、老、病、死的生命曲線與意義。原來,死亡背後有許多我們不得知的部分,學習和麵對它是人生成長的最後階段。這是一條試煉之路、恩典之路、更是學習之路。

    勇敢是:當你還未開始就已知道自己會輸,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堅持到底。你很少能贏,但有時也會。” 很多時候,那些沒有擊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物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