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高讀書

    其一,這個故事記錄在《宋史》,是元代整理編撰的,宋和元是相鄰的兩個年代,時間相近,導致史料遺失、收集不全的可能性較小;其二,唐代有個請君入甕的故事,甕的體積、材質和缸差不多,被來俊臣請進甕的周興是個成年人,他都能裝下,何況是小孩子,另外,唐在宋之前,說明宋早有燒大缸的工藝;

    其三,司馬光七歲能幹這事,在現代也不鮮見,經常見諸報端幾歲孩童救母救父,面對天災有勇有謀、臨危不亂的事蹟。

  • 2 # 詠絮才高

    司馬光砸缸是真的嗎?我們被騙了很多年

    在中國,司馬光砸缸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是一則任何小學以上學歷的人都知道的故事。在小學課本中,年幼的司馬光在這件事中表現的是那麼睿智,以至於讓他在同樣年幼的我們心中留下了非常高大上的形象,這個光輝形象一直持續到我們學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的執拗和“反動”,最終讓王安石變法功敗垂成。那個機靈聰慧的小孩在我們心目中終於變成了一個頑固不化的糟老頭子,並且這個糟老頭子壞“壞得很”。課本上的司馬光砸缸的插圖,孩子們的髮型是不是很標新立異?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鬥爭在學術界頗有爭議,就連最專業的歷史學家恐怕都不敢拍著胸脯說到底是誰對誰錯,我就更不敢班門弄斧了,所以本文不討論王安石變法,只討論司馬缸砸光。哦,不好意思,是司馬光砸缸。有人考證說,司馬光生活的宋朝還沒有缸。

    早期的陶瓷燒製工藝不發達,宋代還沒有掌握燒製闊口大缸的技術。那個時候如果燒製寬口的缸,泥胎在高溫下會產生一種應力,這種力會造成缸口的破碎。這個工藝上的缺陷直到明朝前期才得以彌補,明朝人燒製出了很多漂亮的大缸,比如萬曆皇帝的定陵出土了兩口精美的青花瓷缸。缸這樣看來,司馬光砸缸的說法就純屬無稽之談了。

  • 3 # 小俗事

    你好,據馬未都按工藝推定,北宋時期無法燒出如此大的缸。

    而且《宋史》卷336司馬光傳有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綜合多方資料可見,當時即便確有其事,司馬光砸的也是甕,且為陶製,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胎體硬度較差。加上90cm高的大甕,還有水,也比較易碎,所以用個七歲孩子可以拿起的石頭是可以砸破陶甕,這還沒算上孩子發育較好的情況和應急情況下腎上腺素對力量的幫助。所以我認為是真實的。[淚奔]

  • 4 # 空谷幽人

    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在《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說宋朝沒有缸的,這個先不去追究,人家宋史裡記載的是“甕”,甕這個東西,有個成語叫請君入甕,唐朝來俊臣和周興的故事,這就證明了那個時候未必有缸,但肯定是是有甕的!

    司馬光砸缸這事為什麼這麼出名?一部分歸功於他的後期功成名就,稱涑水先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主持編撰了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等等,但還有個原因是他救下的那位小夥伴很懂事,他救下的小夥伴名叫上官尚,被救之後為了感恩司馬光,把名字改成了上官尚光,還為司馬光蓋了座感恩亭,據說還把這個事寫入族譜讓後人繼續感恩,這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傳說。這麼多資料彙集一起,我認為這個事九成九是真的

  • 5 # 緣禦寒

    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許多人並不知道司馬光編了一部曠世鉅著《資治通鑑》,卻一定知道他小時候砸過一口缸。

    但是前不久,收藏家馬未都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對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進一步提出歷史沒有真相的道理。因為馬先生是器物學專家,他明確地告訴觀眾,以北宋的工藝水平,燒製不出來大到足以容下一個孩子的水缸。

    其實在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懷疑,因為以缸的堅硬程度,不是一個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

    那麼,《宋史》中是怎麼記載的呢?“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可見,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缸的體型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漸張開。由於應力向外,所以很難燒製。而甕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內收縮,燒製時應力向內,沒有後來的缸堅固。這說明了司馬光當年砸的是甕,而由於後世缸甕不分和順口的關係,說成了司馬光砸“缸”。

    但是,《宋史》說的話就一定真實嗎?司馬光出生於北宋1019年,《宋史》成書於元末1345年。相隔三百多年,就像我們現在再去編纂康熙年間的歷史,能保證它有幾分的真實性?尤其是這種人家小時候一些細枝末節的事。因為從甕的形狀來看,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掉進去的,甕的用途也不是裝水。對史書始終持以懷疑精神,是一個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知道的都是古人告訴我們的歷史,永遠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歷史。而所謂歷史的真相,就是一條條規律,一個個道理。

    司馬光砸缸背後的道理,就是告訴人們遇事要冷靜,要善於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沒有必要去研究它的真實性,當然這也研究不出來。

    史書告訴我們的,都是歷史大的脈絡走向,而細枝末節的事誰也保證不了它的真實性。就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陳壽和羅貫中所描繪的三國時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但在細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三國演義》許多精彩情節都確定是虛構的,但誰又敢說《三國志》的細節都確定是真實的?

    最後要說的是,司馬光對後人最大的貢獻是《資治通鑑》,而並不是砸破了一口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等對待孩子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