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史分子
-
2 # 287度人
說起曹操,人們就會想起那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重點突出了一個“奸”字,在老百姓心中,曹操就是大權臣,大奸臣的形象代言人。但是實際上,原來曹操的形象並不是想現在的人聽到看到的那樣,是一步一步,經過歷朝歷代,許多文人墨客的改編,抹黑,臆想等塑造成了現在這樣,那我們現在就來說說。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但是才幹十分出眾,能文能武,在政治軍事上統一北方,穩定社會,恢復生產,為後來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采斐然,所寫詩詞傳頌至今,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比方說,曹操打破了東漢末期所有官員要求出身豪門士族的規定,破格提拔了張遼、徐晃等人,提升了軍事實力;他在北方推行屯田制,使得魏國的糧食產量超過蜀國十倍,國庫充盈等等。
所以,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的形象非常正面,評價為: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粉絲暴漲。
到了隋朝,民間流行的木偶戲,譙水擊蛟,也講述的是曹操十歲時就是少年英雄,勇敢擊退鱷魚的傳說,吸粉頗多。
到了唐朝,曹操的形象就開始有了變化。唐太宗李世民將他比作漢朝權臣霍光,評價也算是中肯,但是沒有那麼正面了,開始掉粉。
到了宋朝,理學興起。程頤的理學重點是忠孝二字,曹操當年的所作所為就大受批判,比如什麼大漢賊、奸臣謀反、挾天子令諸侯臭不要臉等等,昔日英雄曹操的高大形象,就開始急轉直下了,從英雄到奸臣。蘇東坡曾經在東坡志林中寫道: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皺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無數老百姓開始痛罵曹操,由粉轉黑。
到了南宋,南宋一朝,基本都處在北方金國武力威脅下,天天過得是膽戰心驚,小心翼翼。因此,對三國時期的北強南弱感同身受,這就把怨氣發洩到當年同樣佔據北方的曹操身上,竟然像小孩子撒氣一樣,篡改了曹操的種族,本來曹操就是漢人,卻指稱曹操是當今女真,蒙古胡虜也。朱熹在通鑑綱要中,大罵曹操篡權盜國,給曹操定下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基調。
到了明代,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出世了。此書的主調就是揚劉備,貶曹操,在書中杜撰出曹操的千古名言:寧使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從此,曹操的大奸臣形象標籤就被釘死了。
想起曹操對劉備說過的那句話: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此處的英雄二字,各位看官,自己慢慢品味吧。
-
3 # 2n Free
南宋年間,由於南宋地理位置與北方遼對峙,北方遼的位置差不多就是當年曹操的地盤那麼大,隨後醜化曹操序幕開啟。
回覆列表
曹操的形象由美變醜。與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的影響還是有莫大關係的。《三國演義》這部偉大著作對中國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而它的主題就是“揚劉抑曹”,“揚劉抑曹”就是以漢朝劉氏為正統。為了突出劉備作為漢室劉氏正統的正面形象,就不得不把曹操的形象描寫成所謂的“漢賊”了。
實際上三國無義戰,魏蜀吳之間的戰爭就是軍閥之間的利益爭奪戰,都是為了搶地盤。那麼實際上曹操在統一中國北方在恢復北方農業生產乃至經濟發展方面還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
所以說,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文學形象等同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應該客觀公平的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