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月存希
-
2 # 白sir讀書
封閉墓室中的壁畫,通風之後會褪色,並非小說裡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
在密閉的環境下,壁畫長期保持空氣流通較少、無光線射入的狀態。一旦通風之後,壁畫所處的環境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比如,壁畫本來也會有氧化過程,但是速度緩慢,一旦空氣流通之後,氧氣大量增多,壁畫被氧化的速度也會加快。
通風的情況下一般會有光線進入,即使並非陽光直射,也會有數量不等的散射光線進入,長時間累積的後果,就是壁畫逐漸褪色和老化。
現在有些著名的壁畫景區,專家會定期對室內進行測定工作,比如測定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洞窟,在不同壁面所接受到的光線累積量是多少,這對於保護壁畫十分有必要。
不少景區為了保護珍貴的壁畫,已採取控制遊客數量的措施,這是因為遊客數量過多,呼吸造會成空氣裡含有過多水分和二氧化碳,這會加劇壁畫的褪色和脫落。
另外,通風之後,還會造成密閉空間內的溫度變化,溫度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壁畫就可能產生裂紋現象,對保護十分不利。
所以,目前我國對許多古代壁畫,都採取了無光線全黑條件保護,同時限制參觀人數。壁畫室內的光線,多采用紫外冷光源,而且24小時執行空調保持恆溫。
這些措施,都能最大限度地延緩褪色現象,對壁畫這一特殊藝術品起到有效保護。
-
3 # 觀堂老謝
封閉墓室中的壁畫通風后會褪色,這不是小說中虛構的情節,而是真實存有這種可能。
為什麼是這樣?愛古代文學、好詩詞書畫的“不老的老謝”嘗試為您解答。
壁畫褪色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環境的變化引起了顏料的變化。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壁畫的顏料主要來源於礦物質,礦物質的構成成分會隨著溫度、溼度和大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封閉墓室的溫度、溼度、大氣構成相對比較恆定,其中的壁畫也因此保持了顏色的穩定,但通風后,由於溫度、溼度和大氣環境的改變,壁畫氧化褪色便也成為必然。
其實,不光壁畫受環境的影響大,書畫作品也一樣。好一點的書畫裝裱室通常都會配有恆溫恆溼裝置,其目的就是為書畫作品提供穩定的溫度溼度,以保證書畫作品的穩定性。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書畫文物數不勝數,但拿出來展覽的卻不太多。我們熟知的《蘭亭序》《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名作,因為在近兩年剛剛展出,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作品五年內不會再與大眾見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文物歇一歇,減少因光線、溫度、溼度的變化而帶來的“傷害”。
最後送一道加分的附加題:你知道為什麼很多博物館禁止拍照時開閃光燈嗎?
回覆列表
我對此不是太過了解,查閱了一些資料,大概如此,如有不對,敬請諒解。
壁畫可以說是最原始的繪畫形式,是古代美術創作活動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壁畫從漢代發展到盛唐時期,唐王朝陵墓建設吸收前代樣式,墓葬內大量使用壁畫,形成了具有自己特殊概念的陵寢形制。
小說中常常出現進入古墓的場景,不管是盜墓者還是考古者,都會發現開啟古墓後,裡面一些壁畫的顏色,以及一些器物會以極快的速度氧化,暗淡。這確實不是小說虛構的部分,有個紀錄片講到過,考古學家進入一些古墓後挖出來的東西,還沒有來得及儲存研究,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變黑,揮發。
而墓室中的壁畫,顏料主要是含蛋白質的織物以及非礦物性,在古墓中可能存在密閉的無菌、無氧環境,古墓一開啟,細菌、氧氣、陽光什麼都來了,於是迅速被分解了。還有一個說法認為是古墓中存在著大量的氯化亞銅,在考古環境中特別容易發生反應,並且特別易於傳播此微粒,並附著在其他文物上也會產生同樣反應。
其實古代的壁畫場面宏偉,內容豐富,色彩鮮豔,形象生動,但是現在留下的壁畫都變得太過昏暗,色彩暗淡,很有可能是大面積長時間的暴露在空氣中,空氣中的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面有強附作用,導致逐漸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