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學別跑oh
-
2 # 肅玊優
在1928年,康熙皇陵被盜。盜墓者是國民黨軍閥孫殿英。他率領了大批工兵對清皇室進行多次盜墓,包括慈禧、乾隆等多位皇室貴族的陵墓,盜取了裡面大量珍貴的文物與寶物,破壞了大量歷史文獻。
而這些大量的寶物經過了種種手段卻到了外國人的手上,文化再一次被人侵犯掠奪。值得一提的是,孫殿英在盜康熙墓的時候,墓中冒出了大量的黃水,最終他沒能成功進入。
但由於河北社會狀況極其不穩定,導致土匪猖獗。為了獲取大量的財富,土匪們就打起了康熙墓的主意。土匪們帶上自己的工具,康熙墓被洗劫一空,珍貴文物全部被盜。可恨的是,他們還將四位皇后的骨頭扔了出來,丟在了那淒涼冰涼的地宮裡。就連臨走時,他們也沒隨手關門,洞口就這樣被開啟著,一直長達七年。
到了1952年,新中國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管所。考古人員和專家來到了康熙地宮,心痛的一幕出現在了他們面前,這個未封的洞口刺痛著人們的心。於是這個洞口被重新封閉,且禁止對外開放。
防止遭遇破壞,為了更好的保護歷史遺蹟
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拓展資料明十三陵名字的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