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鳴荊人
-
2 # 文化名藝
舜,是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刻畫的華夏五帝之一。在二十歲時,以孝聞名;三十歲時,被推舉到堯帝那裡;五十歲時,代替堯行使天下共主的權力;五十八歲的時候,帝堯去世;六十一歲的時候,接替堯天下共主的位置;舜在天下共主位三十九年,舜在向南巡視途中,死於蒼梧之地的野外。
讀司馬遷在《史記》歷史記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開創華夏開明政治和道德風尚。
通觀《史記 五帝本紀》,舜被“禪讓”為虞氏首領,位權位巔峰,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
1、舜能成為上古聖王,得益於諸多歷練,具有十八般技藝,耕田、打魚、手藝和做生意,為他以後受禪於堯打下了基礎。
2、“舜以二十以孝聞”, 舜百善孝為先,舜好孝順,德才兼備。辛酸苦難的坎坷身世,具有寬容隱忍的謙恭品行,合乎禮義。
3、不計前嫌,寬仁大量,沒有去冤冤相報。在受到堯帝的賞識,委以攝政重任後,舜並沒有以去報復要害死他的父親,及悍母驕弟。相反,還之以德。
4、舜低調務實的平民氣質,敦厚和睦。舜遇事不驚,沉穩持重,不會迷失方向。帝堯看中舜,正是他身上的這個超人之處。
5、舜懲惡揚善的膽識氣魄,始開先河。舜任內,一是舉十六相,把八愷八元任用起來,二是去四凶流放,把渾沌、窮奇、杌、饕餮給除掉了。
6、舜大力提倡“行厚德,遠佞人”。完備的國家治理機構,九州令行禁止,應當說由舜創設,明確的職務分工,召集四方諸侯來商議國策。堯的時代,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二十二位各有專長的能人,分別協助他分管內政和外交。
7、舜被百姓信服頌揚受敬仰,域內太平祥和,水利、農作、教育等廣為拓展,五穀豐登興旺,福廕後世。
華夏的興盛,舜一步步走上至高的權位,司馬遷《史記》無不稱頌舜帝的巨大功業。
儘管堯禪讓傳位於舜的傳說遭到質疑,但舜依靠美德和賢能逐步走上權位的巔峰卻是不爭的事實。
舜,原名姚重華(因眼有雙瞳得名),冀州人(今山西省永濟縣),家住中條山下,家世寒微。他生母善良賢惠,但在他很小的時候卻因病去世了。父親瞽(gu)叟在他四歲的時候又取了個妻子,生了弟弟姚象。因為怕舜將來分家產吧,繼母便時常在瞽叟面前說舜的壞話,姚象更是對哥哥驕橫無禮。包括父親在內的一家人都視舜為眼中釘,對舜極盡折磨。
這樣苦難的日子捱到舜十五歲時,父親瞽叟便命舜去歷山耕種,試圖想用繁重的勞動累死他。但是,大象卻跑來替舜耕地,飛鳥來幫舜播種。舜對於父母兄弟幾人的種種陷害並不怨恨,一直堅持著對父親和繼母的孝順,對弟弟姚象也是很忍讓,因此舜的孝行和名聲頓時傳滿天下。
在舜三十歲時,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感覺自己年老身衰,需要考慮繼任人選,於是便找四方首領來商議,尋求他們的意見。他們便推薦了孝道滿天下的舜。
堯認為管理整個部落僅憑孝道還不行,同樣還需要更好的品行和能力,於是將蛾黃、女英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對他進行了暗暗的考察。
舜結婚後,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歷山,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在河濱,製作陶器的時候,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非常願意的追隨他,因此在他生活的地方一年之內便迅速形成了村落,二年之內便迅速形成一個城鎮,三年之內便迅速成了能管四縣的城市。堯得知這些情況自然很高興,便賞賜給舜許多牛羊和物品,併為他修築了倉房。
堯看到舜很符合首領具備的才幹和品行,便故意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
舜參與政務後,依然保持原來樸素的衣食住行習慣,仍然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獲得整個部落聯盟的愛戴。他不僅將政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賢,懲惡揚善。他起用了堯未重用的“八元”、“八愷”來管理部落重要機構,還流放了當時為非作歹臭名昭著的“四凶族”到邊遠蠻荒之地去改造等等,使當時的社會環境一片祥和。這些措施的落實,也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又經過三年的全面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於是便選擇了吉日,舉行了大典,通告天下,禪位於舜。
這時的舜雖然正式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但堯並沒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舜,但舜依然勵精圖治,對朝政、農業、曆法等都進行了重大變革。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堯未完全交權給舜,舜依然尊敬舜,遇到重大事情依然去告知請教堯,甚至仍然讓堯做決定。
堯禪位後活了28年逝去,舜成為名副其實的部落聯盟首領,最終登上權位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