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志

    這兩天,網上指責潘石屹父子的聲音逐漸增多。

    不捐款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網友會對他們揪著不放呢?

    有人說他們一家人鐵公雞,也有人說這麼做是道德綁架,捐不捐是人家自己的事情。

    到底人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潘石屹父子呢?

    潘瑞:不捐,這一個理由就夠了

    引起這場輿論漩渦的焦點在於潘石屹的兒子,潘瑞的言論。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這種時候說出“口罩都發不明白還想碰我錢?”這樣的話,著實讓人有些驚訝。

    這就如同房間中有兩扇門,一扇門的門鎖壞了,另一扇門是完好的。

    房間裡的人想出去,不走好的那扇門,而是站在壞的門前抱怨:“鎖壞了,這讓人怎麼出去呢?”

    遇到這樣的問題,常人怎麼做呢?

    要麼先從完好的門出去,要麼想辦法修壞了的鎖。

    無論哪一種,首要目的都是先解決當前的問題。

    而且,潘瑞自己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多不少吧?那麼,遇到問題時他也只是坐在辦公室裡一味的指責、抱怨嗎?

    想必每個創業者都不會如此。

    試想,艱難時刻,全國人民都只關注著暴露出的問題,在家指責抱怨,沒人去奉獻,去付出,怎麼抗擊疫情?

    即便是出於對國家的熱愛,對某些機構的痛恨說出了那些話,但這與是否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兩回事。

    就像前文提到的兩扇門一樣,門壞了是事實,沒必要一直和壞了的門較勁,先出去才是正確的做法。

    在這個時刻,我們每個人要做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企業十幾億的捐款,還不忘貢獻自身專業領域的能力。普通百姓將自己種的菜不遠萬里拉到前線。無論貢獻大小,大家都在努力的盡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傳遞著正能量。

    就在全國人民都在行動時,說出這些話,必然會引起人們的不滿。

    潘石屹曾捐助美國大學2億元,捐給武漢一堆口號

    從1月下旬開始,大家逐漸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各路人員陸續發起捐款、捐物或行動起來。

    目前,馳援武漢的名單中,房地產企業恆大3億元、碧桂園2億、融創1.1億、萬科1億......,其中並沒有SOHO中國或潘石屹個人的捐款明細。

    網友戲稱:他捐了,捐了幾次口號。

    話說回來,無論是公開的名單還是自己的個人微博,都沒有對捐款事情有所迴應,不得不讓人認為他沒有捐款。

    捐不捐款本身無可厚非。畢竟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不能進行道德綁架。

    但人們想起了2014年,他為美國大學捐2億元人民幣的事情,便有了對比。

    一次向哈佛大學捐款1500萬美元

    一次向耶魯大學捐款1500萬美元

    這個訊息一出,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指責潘石屹不給中國大學捐款,卻給美國的大學捐,還捐款那麼多。

    這次疫情,網友們不得不將潘石屹給美國大學捐款,國內卻沒有任何捐助行動的事情進行對比。

    加上其他企業和同行的捐助行為,對比之下,一個企業及企業家是否有所為,也將被放大。

    潘石屹父子的行為和言論,讓人不得不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對這一家人的好感驟降。

    明星企業家,民族大義面前更要有社會責任感

    捐了是情分,不捐是本分。其實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如果只是一個小公司的老闆,不捐也沒人知道;捐了,會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

    但是,當企業規模越大,社會地位越高,人們對企業及其領導者的期望也越高,企業及企業家本身也會如同明星一樣,受到人們的關注,一舉一動都變得非常重要。

    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在人們眼中是有擔當的人,員工願意追隨他,人們願意尊重他;但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只能算個富豪。

    一個人自私,我們會討厭他,遠離他;一個企業家自私,往往有損企業的形象。

    企業家的金錢和地位都來自於社會,承擔起社會責任則是在反哺社會,反過來也更有利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不捐助的行為,會讓人認為這樣的企業只想從社會中索取,不想付出。即便是個人行為也會上升到企業行為,此時難以再用“不捐是本分”來為此開脫。

    尤其在這個時候,潮水退卻後,誰沒穿衣服一下就看出來了。

    因此,人們對潘石屹一家人的不滿並非來自於他不捐,而是他們的言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激怒了大家。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之前做過什麼大家都會記得。那麼作為公眾人物,每一次言行都要慎重。

    最重要的是要心存善良,這樣的企業家才值得被尊重,這樣的企業才被社會所接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一名電影剪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