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街角黃昏
-
2 # 戰略論
“颱風行動”即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發起的攻勢,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對莫斯科外圍防線的進攻,另一方則是對莫斯科城市的進攻。為了能夠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中央集團軍群得到了強大的裝甲兵力的加強,首先在一個攻勢中投入三個裝甲叢集的強大裝甲兵。
原本在巴巴羅薩計劃行動中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就是三個集團軍群中最強大的,擁有2個裝甲叢集(古德里安的第2和霍特的第3裝甲叢集),3個步兵集團軍(第2、4、9集團軍)。此外列寧格勒方向的第4裝甲叢集也轉隸於中央集團軍群,至此,德軍為此次戰役投入了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2個摩托化旅以及46個步兵師,還得到了兩個航空隊的空中支援,大量的高射炮單位也加強到各個集團軍中。
戰役的第一階段以第4、第9集團軍突破斯摩稜斯克一線蘇軍西方面軍的防線為開始,德軍三大裝甲叢集衝過被開啟的缺口,向蘇軍防線的縱深挺進,先後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附近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合圍圈,蘇軍的外圍防線徹底崩潰,大量生力部隊被消滅。戰役第二階段的構想是,三個裝甲叢集沿寬大的正面追擊殘餘蘇軍,直撲莫斯科。
這個計劃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和前幾次的戰役一樣以強大的鉗形攻勢來殲滅蘇軍的主力,並向縱深挺進,不給蘇軍集結兵力重建防線的機會。如果這是在天氣良好、道路堅實的夏秋季,德軍的攻勢基本可以肯定會取得勝利,莫斯科最終會被淪陷。但是時間太晚了,在圍殲完莫斯科外圍防線的蘇軍後,道路已經泥濘不堪,德軍的快速機動能力已經喪失,德軍無法將這個戰役勝利擴張為戰略勝利,源源不斷的蘇軍向莫斯科增援而來,而德軍卻無能為力。
第二階段的作戰,德軍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機動性,這意味著像之前那樣合圍殲滅蘇軍的意圖已經不可能實現,正面殘酷的消耗戰已經到來,這時候拼的是誰的兵力多、補給多誰就能獲得勝利,顯然德軍依靠簡易鐵路和汽車車隊組成的補給線無法同莫斯科這個交通樞紐相比,德軍無法滿足前線部隊的冬季裝備的需求,甚至連基本的彈藥需求都無法滿足!
-
3 # 圖文繪歷史
1941年9月希特勒制定的“颱風行動”是大家熟悉的莫斯科保衛戰其中一部分,結果是蘇聯紅軍取得勝利,讓各國聞風喪膽的“閃電戰術”因“颱風行動”而折戟。在此之前的納粹德軍打得酣暢淋漓,一路高歌猛進,北方集團軍已包圍了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已穩在頓巴斯一線,而中路集團軍距離莫斯科僅300公里。
1941年6月開始,蘇聯正式轉入戰時國民軍事經濟體制,圖為大批裝甲車趕往莫斯科。
想想當年列寧蘇維埃還是挺英明的,如果首都還在列寧格勒的話,蘇聯已經滅國,遷到莫斯科後,還能獲得喘息的機會。當時的納粹德軍是蘇聯紅軍1.3倍,重型武器2倍,飛機2倍,在極好的情況下,德軍大本營認為佔領莫斯科具有特殊的意義,但希特勒還是比較冷靜的,北方集團軍雖然合圍列寧格勒,但並沒拿下,而南方集團軍雖然打到頓巴斯,但沒拿下烏克蘭,所以暫時放棄直取莫斯科的計劃。
圖為德軍在裝甲車的掩護下,向蘇聯村莊進攻。
到了9月時,北方集團軍和南方集團軍態勢比較明朗了,對蘇軍的作戰已有了初步的勝利,10月即入冬對德軍不利,在還僅有的時間內希特勒在9月6日果斷簽署了35號作戰命令,即以三路大軍分別奪取列寧格勒、羅斯托夫、莫斯科的計劃,其中佔領列寧格勒和羅斯托夫時間在9月15日之前完成,之後三路大軍合圍莫斯科,在10月入冬前佔領莫斯科,此作戰命令代號為“颱風行動”。
圖為蘇聯衛國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卡秋莎火箭炮。
所以,舉世矚目的莫斯科會戰拉開了帷幕,德軍共投入了兵力達200萬,而蘇聯更是舉國之戰,莫斯科市民全民皆兵,德軍的先頭部隊一度直抵莫斯科城下,都能看到克里姆林宮就在眼前,但德軍低估了蘇聯軍民的底氣和戰鬥力,9月的道路泥濘,使德軍不能按計劃推進,作戰又有分歧,延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間,11月盟軍在北非發起了“十字軍行動”,希特勒又抽調了合圍莫斯科的部隊趕赴北非戰場,最終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在12月開始轉入總攻。
-
4 # 東龍45
颱風行動是德國軍隊圍殲了基輔西南方面軍後,準備向莫斯科進攻的計劃,那時已經九月了,希特勒還是調兵遺將,集中主力,打算一舉拿下莫斯科,。還是有點過於狂妄了,高估自己,低估蘇聯了,想入冬前攻佔莫斯科,然後,騎白馬在紅場檢閱德軍,對自身的疲勞,蘇軍的頑強,天氣,道路,統統沒有想到,嚴重估計不足,導致失敗。
回覆列表
“颱風”計劃是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為了快速擊垮蘇聯而制定的一項閃電戰計劃,當時希特勒揚言要在十天之內拿下莫斯科,而這一切都依賴於德軍高度機械化軍團的實力,在莫斯科郊外,德軍裝甲軍集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使得蘇聯軍隊節節敗退,傷亡慘重,同時德軍中部集團軍又以五百五十多萬人、四千多輛坦克和近千架飛機的強大兵力投入了莫斯科戰場,所謂的“颱風”計劃就是以 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閃電戰術為依託的決策,而這也恰好符合颱風 強而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