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下很美
-
2 # 小杰剪輯手
1. 放手
依賴著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手,慢慢退出。
讓孩子自由選擇,成為他自己。
別用舊觀念束縛孩子的無限可能,這是他的未來,是超出我們想象所及的人生。
2. 共情
比如這個電影裡,爸爸有無數的機會,他可以承認丟狗是大人的錯,可以安撫李玩,可以幫她找狗,可以不讓她吃狗肉,可以讓她哭出來……
爸爸放棄了所有共情的選項,選擇了最傷人的方式。
這很像我表弟一家,爸媽每天陪上初三的兒子做作業,週末替他排滿補習班,沒收和考試無關的書,輪番敲警鐘。
表弟怨聲載道,學習的熱情也耗得差不多了。
沒有人問問孩子的感受。
他想被理解,被鼓勵,他想自己探索世界,規劃人生。
你要看見孩子的情緒,才聊得下去。
3. 傾聽
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歡父母靜靜地陪伴,而不是無止境的嘮叨。
有時,你安靜地開著車,或只是坐在他身邊,孩子就會主動跟你說話。
少說多聽+啟發式問題,才是最正向的引導。
4. 相互尊重
捫心自問,所有不懂得尊重的愛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當著親友的面,拿孩子的缺點開玩笑。
孩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你卻傳得滿城風雨。
你把孩子的赤誠之心弄丟了。
尊重,不只是社會的法則,也是家庭的。
5. 開心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見過2種爸媽:
一種,像李玩爸一樣,對領導哈腰,向老師送禮;熬著工作,還著房貸;沒什麼愛好,也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
他們的孩子,長成了不斷迎合、辛苦度日的“大人”。
另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對他們來說,人生沒那麼多委曲求全,倒是充滿著真實自我的綻放。
他們的孩子,是積極努力,好好活著的“幸運兒”。
你,快樂地做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6. 站在孩子這邊
李玩多盼望爸爸能站在自己這邊,幫她說一句“孩子愛狗,不吃狗肉”,她就能忠於自己地“不想吃就不要吃了”。
你捍衛的不只是孩子的自我,更是他充滿樂趣的一生。
少嘮叨,多傾聽,16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是判逆的一個年齡段。
我姑娘也16歲,以前我們也出現過溝通障礙,剛上高中,學習力度加大,環境的陌生,加上家長陪伴的再少,孩子總有一種憂傷和脾氣急燥的氣勢,為此,我也試著溝通,談心,可相對於判逆的青春來說彷彿都無濟於事,於是,我開始不管不問,只默默配合她的飲食起居,讓她自己冷靜思考,說的也都是別人的事,矛頭指向對她有影響力的人或事,旁敲側擊,慢慢潛意識好像被激發,現在狀況好多了,從起床困難到現在知道了自己想做什麼,每天樂此不疲地快樂學習,生活起居自己也知道怎麼辦,不用家長操太多的心,一改從前倔強的小脾氣,有事知道和你商量,懂觀察,會傾聽。
也許是真的長大了,也許是目標明確了,有了學習的動力,每天放學還要繼續自習室學習,雖然家長陪伴也很辛苦,可比起以前個性十足的脾氣來說,都顯得微不足道。
生命也許是個過程,從渾沌到覺醒的過程,家長們也莫心急,我們做好自己的同時,靜待花開。